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乘舟至影湖樓·其一》
全文:
高山陟降又登舟,棹出園門本順流。
山色波光方蕩漾,便教一憩影湖樓。
參考注釋
高山
(1).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三國志·魏志·杜畿傳》“其得人心如此” 裴松之 注引 晉 杜篤 《杜氏新書》:“今吾亦冀眾人仰高山,慕景行也。” 宋 秦觀 《呂與叔挽章》之一:“舉舉西州士,來為邦國華。藝文尤爾雅,經術自名家。正有高山仰,俄成逝水嗟。”參見“ 高山景行 ”。
(2).傳說中的山名。《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北五十里 高山 ,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雄黃。”
(3).少數民族名。 清 魏祝亭 《兩粵傜俗記》:“其在西者,種凡三:曰 高山 ,曰 花肚 ,曰 平地 。”
陟降
(1).升降,上下。《詩·大雅·文王》:“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 朱熹 集傳:“蓋以 文王 之神在天,一升一降,無時不在上帝之左右,是以子孫蒙其福澤,而君有天下也。” 馬瑞辰 通釋:“《集傳》之説是也……古者言天及祖宗之默佑,皆曰陟降。《敬之》詩曰:‘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監在茲。’此言天之陟降也。《閔予小子》詩曰:‘念茲皇祖,陟降庭止。’《訪落》詩曰:‘紹庭上下,陟降厥家。’此言祖宗之陟降也。天陟降, 文王 之神亦隨天神為陟降。故曰‘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後因以為祖宗神靈暗中保佑之義。 唐 包佶 《祀雨師樂章·迎神》:“陟降左右,誠達幽圓。” 宋 陳亮 《重華宮正謝表》:“付託得人,爰上 唐 家之壽;陟降在帝,孰知 文後 之聲!” 清 唐孫華 《石鼓歌》:“ 尼父 尊 周 本素志,陟降或有神靈游。”
(2).猶往來。 唐 柳宗元 《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鄭序》:“今則囊如懸罄,傭室寓食。方將適千里求仁人,被冒畏景,陟降棧道。”《續資治通鑑·宋仁宗天聖五年》:“大禮史 王曾 言:‘皇帝執玉被袞,酌獻七室,而每室奏樂章,恐陟降為勞,請節宮架之奏。’” 王國維 《觀堂集林·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古又有陟降一語,古人言陟降猶今人言往來,不必兼陟與降二義。”
(3).謂中晷影的長短變化。《新唐書·歷志三上》:“中晷長短,謂之陟降。景長則夜短,景短則夜長。積其陟降,謂之訊息。”
順流
(1).順著地勢而流動。 漢 陸賈 《新語·道基》:“百川順流,各歸其所。” 漢 焦贛 《易林·臨之革》:“百川順流,民安其居。” 葉聖陶 《隔膜·恐怖的夜》:“他的船也許因舟人的努力或是水勢的順流,再搖一兩櫓,就到對面的水埠了。”
(2).順著水流。 漢 劉向 《新序·善謀下》:“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唐 劉禹錫 《平齊行》之二:“千鈞猛簴順流下,洪波涵淡浮熊羆。”《三國演義》第四五回:“ 竺 領命,駕小舟順流而下,徑至 周瑜 大寨前。”《明史·常遇春傳》:“有敗舟順流下,觸 遇春 舟乃脫。”
(3).比喻順應社會潮流。《史記·蕭相國世家論》:“及 漢 興,依日月之末光, 何 謹守管籥,因民之疾 秦 法,順流與之更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詮賦》:“ 漢 初詞人,順流而作, 陸賈 扣其端, 賈誼 振其緒。”
(4).指與前進方向一致的水流。 晉 陸機 《辨亡論上》:“羽檝萬計,龍躍順流,鋭騎千旅,虎步原隰。” 晉 束晳 《補亡詩·由庚》:“獸在於草,魚躍順流。”
(5).比喻安定的社會。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若使平世順流,以任宰執藩鎮,其才豈減於 李德裕 、 張居正 哉!”
(6).順利,順當。《醒世恆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 長兒 贏得順流,動了賭興,問 再旺 道:‘還有錢么?’”甬劇《兩兄弟》第三場:“﹝ 馬寶鳳 ﹞悶愁愁迴轉房門內--(進屋),保佑他生意順流發大財。”
(7).傳說中的雷電名。《《說郛》卷一○九引《起世經》》:“東方有電名曰無厚,南方有電名曰順流,西方有電名墮光明,北方有電名百生樹。無厚與墮光明相觸相對,順流與百生(樹)相觸相對,故虛空雲聚之中出生大明,名曰電光。”
乾隆名句,乘舟至影湖樓·其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