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陸游的《小憩》
全文:
徐行散腰膂,小憩嗇精神。
休養觀書眼,調娛宴坐身。
青氈我家舊,紅粟太倉陳。
溫飽無餘事,寒龜息自勻。
參考注釋
行散
(1). 魏 晉南北朝 士大夫好服五石散(一名寒食散),服後須行走以散發藥性,叫做“行散”。也稱行藥。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覬 ( 殷覬 )嘗亦即曉其旨,因行散率爾去下舍,便不復還。”
(2).泛指散步。 宋 楊萬里 有《雨後郡圃行散》詩。 清 陳維崧 《雨淋鈴·秋過城南蔣氏園亭》詞:“斜陽城闕,晚秋行散,偶爾游歇。”
謂施藥治病。散,散劑。《水滸傳》第一一四回:“ 安子 青囊藝最精, 山東 行散有聲名。人夸脈得 倉公 妙,自負丹如 薊子 成。”
腰膂
(1).猶腰背。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婉婉弱子,赤立傴僂,牽頭曳足,先斬腰膂。” 元 趙孟頫 《題耕織圖》詩之六:“匍匐行水中,泥淖及腰膂。”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江城》:“二姊怒,操杖遽出。生察其狀兇,跴屣欲走。杖起,已中腰膂。”參見“ 腰背 ”。
(2).比喻要衝之地。《宋史·范育傳》:“ 熙河 以 蘭州 為要塞…… 蘭州 危,則 熙河 有腰膂之憂矣。”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清吏條陳》:“以臣愚見,料賊所趨,約分三途……與 江 北 徐州 、 山東 、 曹州 等處土匪聯合,橫截中原腰膂,亦一途也。”
小憩
亦作“ 小憇 ”。短暫休息。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權智》:“遠行之人,若小憩,則足痹不能立,人氣亦闌。” 清 王士禛 《娑羅坪》詩:“小憩 娑羅坪 ,手扶娑羅樹。” 清 李靜山 《增補都門雜詠·十剎海》:“柳塘蓮浦路迢迢,小憩渾然溽暑消。”《花城》1981年第5期:“我想靠著馬背小憇一會,我實在太疲勞了。”
精神
(1) 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為之。——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復舊。——《聊齋志異·促織》
(3) 指內容的實質所在;主要的意義
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飽滿
(5) 活躍;有生氣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撓之精神。——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
陸游名句,小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