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方回的《送羅架閣弘道》
全文:
六籍討雅奧,百家窮怪奇。
江沱馬塵合,毛釐無所施。
不自我後先,逢此澤火時。
固已殛來惡,尚乃存微箕。
黼哻裸於京,越吟亦淒其。
冠冕垂纓紞,履屨飾純綦。
褒博士服制,揖讓公食儀。
前輩略已盡,後進漸不知。
老夫愧每生,骨立雙鬢絲。
十年日夜醉,萬里南北馳。
休官此山中,可與語者誰。
堂堂朱荊州,遺恨浮鴟夷。
有甥何其賢,酷似劉牢之,貞元舊朝士,顧肯文學為。
出蜀賦八陣,游吳歌五噫。
酹月客星閣,吟風桐川湄。
湖海有此士,始見詩人詩。
惜往節誼鮮,嘆今文獻衰。
論議吐一二,已覺餘子卑。
宇宙不一姓,牛山空漣洏。
後周庾子山,北齊顏之推。
斯文天未泯,終古清名垂。
年可里社老,行中鄉黨師。
書痴俗所曬,各且教其兒。
虎頭詫肉食,寧當朵吾頤。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論議
(1).對人或事物的好壞、是非等表示意見。《管子·輕重丁》:“父兄相睹樹下,論議玄語,終日不歸。” 唐 韓愈 《與李翱書》:“持僕所守,驅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間,開口論議,其安能有以合乎?”
(2).對人或事物的好壞、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見。亦指思想認識、境界等。《荀子·非相》:“然而﹝ 桀 紂 ﹞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眾,論議之卑爾。” 宋 洪邁 《容齋三筆·賢士隱居者》:“望其容貌,聽其論議,莫不聳然。”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使其羞白心於人前,則不若伏藏其論議,蕩滌穢惡,俾眾清明,容性解之竺生,以起人之內矅。”
(3).議論文。《後漢書·孔融傳》:“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
一二
(1) 一兩個;少數
常有一二。——清·洪亮吉《治平篇》
一二人立決。——清·方苞《獄中雜記》
(2) 一點點,一些
略知一二
(3) 少數;一兩個
邀請一二知己
(4) 逐一
一二談也。——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餘子
(1).古代卿大夫嫡長子之外的兒子。《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 知徐吾 、 趙朝 、 韓固 、 魏戊 ,餘子之不失職,能守業者也。” 杜預 註:“卿之庶子為餘子。”《呂氏春秋·報更》:“ 張儀 , 魏氏 餘子也。” 高誘 註:“大夫庶子為餘子,受氏為 張 。”
(2).指百姓家庭中服役正卒以外的子弟。古代軍制,家致一人為正卒,餘皆為羨卒,稱“餘子”。《周禮·地官·小司徒》:“凡國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國有一事,當徵召會聚百姓,則小司徒召聚之。餘子謂羨也。” 孫詒讓 正義:“雲‘大故,致餘子’者,謂國被災寇,則發六鄉之餘子羨卒,以備守事及追胥也。餘羨既發,則正卒亦發可知。”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官上》:“此雲‘大故,致餘子’。餘子,即民之子弟。《孟子·滕文公篇》所謂餘夫也。故《大司徒》統謂之萬民。”《逸周書·糴匡解》:“成年,年穀足……餘子務藝。”《尚書大傳·略說》:“耰鉏已藏,祈樂已入,歲事已畢,餘子皆入學。”
(3).年幼未服役的男子。《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 壽陵 餘子之學行於 邯鄲 與?” 成玄英 疏:“弱齡未壯,謂之餘子。” 陸德明 釋文:“未應丁夫為餘子。”《漢書·食貨志》:“是月,餘子亦在於序室。” 顏師古 註:“ 蘇林 曰:‘餘子,庶子也。或曰:未任役為餘子。’未任役者是也。幼童皆當受業,豈論嫡庶乎?”
(4).猶後代。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臣將門餘子,素無藝術,猥當大任,必敗朝章。”
(5).官名。《左傳·宣公二年》:“ 晉 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 杜預 註:“皆官名。” 孔穎達 疏:“則知餘子之官,亦治餘子之政。”
(6).其餘的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柳宗元》:“工詩,語意深切,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非餘子所及也。” 明 焦竑 《焦氏筆乘·評杜詩》:“余家有 鄭善夫 《批點杜詩》,其指摘疵纇,不遺餘力,然實 子美 之知己。餘子議論雖多,直觀場之見耳。”參見“ 餘子碌碌 ”。
(7).謂劫餘之人。 葉葉 《九秋詩·秋望》:“誰成誰敗悲餘子,幾帝幾王付劫灰。”
方回名句,送羅架閣弘道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