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張伯端的《西江月(十)》
全文:
悟了莫求寂滅,隨緣只接群迷。
尋常邪見及提攜。
方便指歸實際。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萬行修齊。
圓光一顆好摩尼。
利物兼能自利。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五眼
佛教語。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見為肉眼,天人禪定所見為天眼,小乘照見真空之理為慧眼,菩薩照見普度眾生的一切法門為法眼,佛陀具種種眼而照見中道實相為佛眼。《大智度論》卷三三:“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藴終古於三季,俟通明於五眼。” 唐 獨孤及 《觀世音菩薩等身繡像贊》:“五眼周視,四魔怖懾。”
三身
(1).傳說海外有國,國人一首三身。《山海經·海外西經》:“ 三身國 在 夏後啟 北,一首而三身。”《淮南子·墬形訓》:“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北至西南方,有…… 丈夫民 、 奇嵇股民 、 一臂民 、 三身民 。”
(2).佛教語。說法不一。通常指法身、報身和化身(或應身)。乃成佛所證之果。《金光明最勝王經·分別三身品》:“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唐 權德輿 《酬靈徹上人以詩代書見寄》詩:“已取貝多翻半字,還將陽燄諭三身。”《朱子語類》卷一二五:“佛氏所謂三身:法身者, 釋迦 之本性也;報身者, 釋迦 之德業也;肉身者, 釋迦 之真身而實有之人也。”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十四:“凡佛皆有三身:一曰法身,謂圓心所證;二曰報身,謂萬善所感;三曰化身,謂隨緣所現。”
六度
(1).謂天、地、春、夏、秋、冬乃萬物之制度。《淮南子·時則訓》:“制度,陰陽大制有六度:天為繩,地為準,春為規,夏為衡,秋為矩,冬為權。繩者,所以繩萬物也;準者,所以準萬物也;規者,所以員萬物也;衡者,所以平萬物也;矩者,所以方萬物也;權者,所以權萬物也。”
(2).佛教語。又譯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羅蜜多)的意譯。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滅)之彼岸的六種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精慮(禪定)、智慧(般若)。 南朝 梁 王屮 《頭陁寺碑文》:“彼岸者,引之於有,則高謝四流,推之於無,則俯弘六度。” 唐 姚合 《贈王山人》詩:“既能施六度,了悟達雙林。” 清 錢謙益 《陸孟鳧墓志銘》:“方外之友 石林源 公合掌太息曰:君儒者也,於吾師之六度有合焉。”
行修
亦作“ 行脩 ”。品行端正。《荀子·致士》:“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漢書·王吉傳》:“左曹 陳鹹 薦 駿 ( 王駿 )賢父子,經明行修,宜顯以厲俗。” 宋 曾鞏 《宜黃縣縣學記》:“使一人之行脩,移之於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於鄉鄰族黨,則一縣之風俗成,人材出矣。” 清 戴震 《原善》:“君子體仁以修身,則行修也。”
張伯端名句,西江月(十)名句
名句推薦
童叟相觀皆額手,從茲深願屢豐年
胡元罙《大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