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題宋元明梅花合卷歌》
全文:
逃禪老人梅性諳,派衍華光青出藍。
弟子禹功稱入室,藝林聲價蜚江南。
偶拂東絹寫梅雪,梅香雪白三昧兼。
老人縮手不復作,權吟小令指月拈。
因參同異喔俊逸,率更書法清而嚴。
村梅見誚薄當代,蜂蝶卻見紛依簾。
從來盛名顯後世,無限弔古深情添。
王孫外史皆逸士,識語飽玩釵腳尖。
二吳此道乃私淑,澄心堂紙光如瑊。
蓓蕾欲開寒更勒,老乾破萼霏清馣。
高楊黃徐四作者,各出手眼資叢談。
妙哉梅事嘆觀止,三復常使幽懷忺。
如入孤山香雪海,隨其所會酬清恬。
笑予時亦貌疏影,愛忘其醜徒無鹽。
清閟閣中誰氏子,碎金揀得名偏潛。
春窗日嫩生意足,無須索笑重巡檐。
參考注釋
同異
(1). 戰國 時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辯論題,認為事物中存在小同異和大同異兩種。人們對不同事物的認識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這種認識上的同或異,為小同異;而萬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離不開存亡變化,又有完全相異的一面,即各自的變化又不一樣,此為大同異。《莊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別,見有同異,此小同異也。死生交謝,寒暑遞遷,形性不同,體理無異,此大同異也。”參見“ 堅白同異 ”。
(2).相同與不同。《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後有 揚雄 著《方言》,其言大備,然皆考名物之同異,不顯聲讀之是非也。”
(3).指同於世與不同於世;同於己與不同於己。 宋 蘇軾 《謝蘇自之惠酒》詩:“不如同異兩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此輩結黨營私,朋求進取,以同異為愛惡,以愛惡為是非。”
(4).謂差異,不同。《新唐書·張行成傳》:“嘗侍宴,帝語 山東 及 關中 人,意有同異。 行成 曰:‘天子四海為家,不容以東西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稱善。”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蓋 晉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書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豈無同異耶?”
(5).異議。亦指立異議。《三國志·魏志·袁渙傳》“父 滂 ,為 漢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晉 袁宏 《漢紀》:“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致禍, 滂 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世說新語·賞譽》“ 王恭 始與 王建武 甚有情,後……致疑隟” 劉孝標 注引《晉安帝紀》:“卿何妄生同異,疑誤朝野。”《晉書·王彬傳》:“ 江州 當人強盛時,能立同異,此非常人所及。”《南齊書·徐孝嗣傳》:“ 孝嗣 文人不顯同異,名位雖大,故得未及禍。”
(6).引申指有異志,叛亂。《宋書·武帝紀下》:“ 謝晦 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南齊書·蕭穎胄傳》:“時軍旅之際,人情未安…… 張熾 從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門 ,城內驚恐,疑有同異。”
(7).指異於己的觀點、見解。《新唐書·儒學傳中·王元感》:“ 李憲 等本章句家,見 元感 詆先儒同異,不懌,數沮詰其言。 元感 緣罅申釋,竟不詘。”
俊逸
英俊灑脫,超群拔俗;優美瀟灑
神態俊逸
才思俊逸
率更書
見“ 率更體 ”。
乾隆名句,題宋元明梅花合卷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