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月令七十二候詩·其六十九·雉雊》
全文:
禽鳴屈頸象如勾,雉雊應於音義求。
能識一陽回地肺,因倡百鳥發春喉。
周人漫擬尚求喻,宋帝遲懷空返羞。
設以如皋論恆理,斯時微覺先乎不。
參考注釋
雉雊
(1).雉鳴叫。《禮記·月令》:“﹝季冬之月﹞鴈北鄉,鵲始巢,雉雊雞乳。” 鄭玄 註:“雊,雉鳴也。” 唐 王維 《渭川田家》詩:“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唐 朱慶餘 《送元處士游天台》詩:“空山雉雊禾苗短,野館風來竹氣清。”
(2).語本《書·高宗肜日序》:“ 高宗 祭 成湯 ,有飛雉升鼎耳而雊。” 孔 傳:“耳不聰之異。” 孔穎達 疏:“雉乃野鳥,不應入室,今乃入宗廟之內,升鼎耳而鳴。 孔 以雉鳴在鼎耳,故以為耳不聰之異也……《漢書·五行志》 劉歆 以為鼎三足,三公象也,而以耳行,野鳥居鼎耳,是小人將居公位,敗宗廟之祀也。”後因以“雉雊”為變異之兆。《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 高宗 、 成王 有雉雊、迅風之變。” 清 魏源 《苗疆敕建傅巡撫祠碑銘》:“黃鐘九淵,雉雊勾萌,斂茲噩陽,奮為由庚。” 清 黃遵憲 《感事》詩之一:“九鼎齊鳴驚雉雊,千金懸格購龍醫。”
音義
(1).文章的涵義。 漢 陳琳 《答東阿王箋》:“音義既遠,清辭妙句,焱絶煥炳。”
(2).文字的讀音和意義。《<康熙字典>凡例》:“《正字通》音訓,每多繁冗重複,今於音義相同之字,止雲注見某字,不載音義。”
(3). 六朝 以來注釋古書字音字義的一種著作體。如 陸德明 《經典釋文》中諸經及《老子》、《莊子》音義, 陳第 《屈宋古音義》等。
乾隆名句,月令七十二候詩·其六十九·雉雊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