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張達的《贈黃空明》
全文:
高士敦古學,持心常了了。
體存虛玄初,用徹品類表。
昭示顯沈瞢,若鑒靈台沼。
匪徒燭曠遠,亦弗昧纖小。
軒農通內典,誦說達清曉。
親知多俊彥,名聞著根杪。
憶昔南州翁,引痾苦相擾。
一裁刀圭劑,二豎頃刻剿。
載感厚意陳,揄揚那肯少。
雄辭聳崢嶸,妙札馳騕裊。
生平慕奇術,芳躅無由紹。
聞此倍欣然,臨風首頻矯。
願言諧宿心,行矣襲佳兆。
參考注釋
內典
佛教徒稱佛經為內典。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內典初門,設五種禁;外典仁義禮智信,皆與之符。” 宋 王禹偁 《左街僧錄通惠大師文集序》:“釋子謂佛書為內典,謂儒書為外學。”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蔣太史》:“為人篤嗜內典,一意台宗,雖早登禁林,常有出世之想。” 柳亞子 《<燕子龕遺詩>序》:“君精通內典,然未嘗見其登壇説法。”
誦說
(1).傳述解說。《荀子·致士》:“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説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 梁啟雄 釋:“伯兄曰:‘不陵不犯,即善守師説之意。’按,《修身》:‘師雲而雲,則是知若師。’就是這‘不陵不犯’的意思。”《漢書·東方朔傳贊》:“﹝長老賢人﹞皆曰 朔 口諧倡辯,不能持論,喜為庸人誦説,故令後世多傳聞者。”
(2).諷誦講說。 唐 嚴郢 《興善寺大廣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銘》:“後學升堂誦説,有法者非一,而沙門 惠朗 ,受次補之記,得傳燈之旨,繼明佛日,紹六為七,至矣哉!” 明 方孝孺 《送凌君入太學序》:“今之士不然,所習者未脫乎剽竊、誦説之間,而充焉以為足。”
(3).歌頌,稱道。 宋 王安石 《謝弟安國特賜及第表》:“竊以躬國論聽斷之煩,而察知孤遠之行,略門資貢舉之法,而拔取淹滯之才,山林之所誦説而難遭,閭巷之所驚嗟而罕見。”
清曉
清晨;天剛亮的時候
清曉的微風,略帶涼意
張達名句,贈黃空明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