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王禎的《水柵》
全文:
山源洄洑溪澗空,兩岸對峙如崇墉。
傍田救旱無由供,上流作障憑地崇。
支分下灌畦磴重,臥邀沛澤真伏龍。
復有川水波濤洪,枚樁列植當要衝。
仍制石廩如合縱,要約中流無必東。
穿渠遠溉波溶溶,至今陸海稱秦中。
畎澮距川惟禹功,田間浚治方成農。
後世拒水能傍通,卻資沃灌開田封。
向來陂堨皆餘蹤,海內萬水空朝宗。
餘波儻使膏潤同,縱有湯旱無飢凶,坐令歲歲歌時豐。
富民有具今始逢,此柵功利將無窮。
參考注釋
支分
(1).分割,分解。《戰國策·秦策三》:“ 秦 烏能 齊 縣衡 韓 魏 ,支分 方城 膏腴之地以薄 鄭 ?” 高誘 註:“支,言細散取之。” 唐 白居易 《花前感懷兼呈崔相公劉郎中》詩:“四時輪轉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長。”
(2).古代碎裂犯人肢體的一種酷刑。《後漢書·蘇竟傳》:“ 王氏 雖乘閒偷簒,而終嬰大戮,支分體解,宗氏屠滅。”《魏書·術藝傳·劉靈助》:“戰敗被擒,斬於 定州 ,傳首 洛陽 ,支分其體。”《資治通鑑·唐懿宗鹹通九年》:“今聞已有密敕下本軍,至則支分滅族矣!” 胡三省 註:“支分,謂被支解而支體異處也,即冎刑。”
(3).處置;安排。 唐 白居易 《自詠老身示諸家屬》:“支分閒事了,把背向陽眠。”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剪髮賣發》:“飢荒先自窘,那堪連喪雙親,身獨自,怎支分?”《天雨花》第二四回:“ 榮 妻答應廚下去,支分晚膳到來臨。”
(4).支使;分派。 元 關漢卿 《調風月》第一折:“等不得水溫,一聲要面盆;恰遞與面盆,一聲要手巾;卻執與手巾,一聲解紐門。使的人無淹潤,百般支分!” 明 湯顯祖 《南柯記·錄攝》:“支分各色人,遠遠去迎接。”
(5).支付;付給財物。 唐 陸贄 《賜吐蕃將書》:“贊普若須繒帛,朕隨要支分,多少之間,豈拘定限。” 宋 周密 《武林舊事·酒樓》:“又有小鬟,不呼自至,歌吟強聒,以求支分。” 明 湯顯祖 《牡丹亭·泊淮》:“兼且小生看書之眼,並不認得等子星兒;一路上賺騙無多,逐日裡支分有盡。”
(6).分辯。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二折:“父親呵,你既然恁般發狠,怎教我不要半語支分?”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二折:“若是初檢時不曾審問,怕只怕再檢日怎支分?”
(7).猶分支。 清 嚴如熤 《三省邊防備覽·策略》:“ 南山 在 陝西 西安府 之南…… 鎮安 、 洵陽 、 漢陰 、 石泉 、 洋縣 各山,皆其支分別派。”
沛澤
(1).沼澤,水草茂密的低洼地。《管子·揆度》:“燒山林,破增藪,焚沛澤,逐禽獸。”《公羊傳·僖公四年》:“﹝ 桓公 ﹞於是還師濱海而東,大陷於沛澤之中。”《孟子·滕文公下》:“邪説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2).指古代 沛邑 的大澤。傳說為 漢高祖 斬白蛇之處。 漢 班彪 《王命論》:“ 唐 據火德,而 漢 紹之。始起 沛澤 ,則神母夜號,以彰 赤帝 之符。” 唐 駱賓王 《上齊州張司馬啟》:“鹿走 周 原,輔 秦 圖而興霸;蛇分 沛澤 ,翼 唐 運以基皇。”
(3).盛大的恩澤。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一:“六十餘年,幽枉無訴,宜沾沛澤,用慰泉扃。” 清 張遂辰 《屯房行》:“風雷雖行沛澤遠,氓愚無知或驚喘。”
伏龍
(1).潛伏著的龍。比喻隱居待時的賢者。 宋 朱熹 《齋居感興》詩之六:“伏龍一奮躍,鳳雛亦飛翔。”參見“ 伏龍鳳雛 ”。
(2).指灶神。 宋 洪邁 《容齋四筆·伏龍肝》:“伏龍在,不可移作。所謂伏龍者,灶之神也。”
(3).陰陽家的禁忌日之一。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今陰陽家禁忌,可謂極密。一月之中,有月忌、龍禁、楊公忌……鹹池、伏龍。”
王禎名句,水柵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