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護國寺》
全文:
護國祗園已有年,勝跡靈蹤傳日下。
誰知今日梵王宇,乃是前元丞相舍。
我屢經過未臨顧,問古尋詩其可罷。
初冬清蹕移御園,道便琳官一停駕。
重扃獰有開明守,曲砌明爭越綾砑。
森然喬木蔭玉墀,紛若豐碑傍雲榭。
天人帝釋各殊相,或喜而齗怒而咤。
夜摩兜率六欲天,其次脩羅鬼王伯。
能仁端居乃無為,信有三摩司造化。
試思舍宅福何在,墨胎翁嫗相看乍。
幞頭鳳帔易舊裝,祗博腐儒相獎借。
道同豈必系衣冠,雀弁黃收異周夏。
北魏金遼率殷鑑,謬雲復古罪無赦。
當年燮理責難辭,翁而有知首肯謝。
甲第潭潭富且宏,周覽規模增感訝。
隔街燕國有賜居,其門如水才三架。
參考注釋
幞頭
古代一種頭巾。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有四帶,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項,故稱“四腳”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時裁出腳後幞發,始名“幞頭”。初用軟帛垂腳,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 唐 方以羅代繒。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漸變平直。 宋 制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等式樣。惟直腳為貴賤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參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巾幞》、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宋史·輿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圖會·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張鷟 《遊仙窟》:“ 十娘 即喚 桂心 ,並呼 芍藥 ,與少府脫鞾履、疊袍衣,閣幞頭,掛腰帶。”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偏帶兒是犀角,幞頭兒是烏紗。”《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應天府 尹大人 戴著幞頭,穿著蟒袍,行過了禮。”
襆頭:即幞頭。古代包頭軟巾,有四帶,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也稱四腳、折上巾。《隋書·禮儀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後襆髮,俗人謂之襆頭。”《資治通鑑·後晉齊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龍殿,刻沉香為八龍,飾以金寶,長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為一龍,其襆頭腳長丈餘,以象龍角。”參見“ 幞頭 ”。
腐儒
迂腐的儒生,只知讀書,不通世事
上折隨何之功,謂何為腐儒。——《史記·黥布列傳》
乾隆名句,護國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