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當一的能知味,認取心源莫躁求

張雍靈岩七詠(政和四年七月)·其四·靈龜泉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張雍的《靈岩七詠(政和四年七月)·其四·靈龜泉》

全文:
山作靈龜勢願游,滴泉奔涌豈常流。
誰當一的能知味,認取心源莫躁求

張雍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誰當

何人。當,語助詞。《後漢書·五行志一》:“ 桓帝 之初,天下童謡曰:‘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穫者婦與姑。’” 唐 岑參 《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因呈院中諸公》詩:“兵馬休戰爭,風塵尚蒼茫。誰當共攜手,賴有冬官郎。” 宋 王安石 《彎碕》詩:“永懷 少陵 詩:‘菱葉淨如拭’。誰當共新甘,紫角方可摘。”

(1).何為,為什麼。 唐 沉佺期 《擬古別離》詩:“奈何生別者,戚戚懷遠遊。遠遊誰當惜,所悲會難收。”

(2).安得,怎得。 唐 劉長卿 《酬李侍御登岳陽見寄》詩:“誰當北風至,為爾一開襟。” 唐 韋應物 《三月三日寄諸弟兼懷崔都水》詩:“對酒始依依,懷人還的的。誰當 曲水 行,相思尋舊跡。”

認取

(1).記住;記得。取,助詞。 唐 呂岩 《步蟾宮》詞:“坎離乾兌逢子午,須認取自家根祖。” 宋 周邦彥 《玲瓏四犯》詞:“休問舊色舊香,但認取芳心一點。” 宋 李清照 《蝶戀花·上巳召親族》詞:“空夢 長安 ,認取 長安 道。”

(2).辨認,認得。取,助詞。 清 唐甄 《潛書·七十》:“其本心雖未嘗亡,而陷溺之久,如素入染,不可認取;如珠投海,不可尋求。”

心源

猶心性。佛教視心為萬法之源,故稱。 唐 元稹 《度門寺》詩:“心源雖了了,塵世苦憧憧。” 宋 邵雍 《暮春吟》:“自問心源無所有,答雲疎懶味偏長。”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大易》:“此惟明於大化之渾淪與心源之寂感者,乃知元亨利貞統於《乾》《坤》之妙。” 李大釗 《民彝與政治》:“民能以秉彝之純瑩智照直證心源,不為一偏一曲之成所拘蔽,斯其包藴之善,自能發揮光大。”

躁求

急於求得。 唐 白居易 《議庶官遷次之遲速》:“今欲速遷而勸善,恐誘躁求之心。” 宋 洪邁 《夷堅支志甲·林學正》:“鄉人嗟其窮,謂無此橫財,當未入鬼録,乃知踰分躁求,固有定數。” 清 曾國藩 《葛寅軒先生家傳》:“朝廷開孝廉方正之科,有司舉先生應詔,或勸之一詣京師謁選。先生曰:‘是可以躁求耶?’”

張雍名句,靈岩七詠(政和四年七月)·其四·靈龜泉名句

詩詞推薦

誰當一的能知味,認取心源莫躁求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