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以六家得二百,較之四代異天淵

乾隆命查各省五世一堂者得百九十四家喜而成詠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命查各省五世一堂者得百九十四家喜而成詠》

全文:
戶口歲增逾萬萬,天恩五世得同堂。
因教各省校保甲,遂接奏章報吉祥。
百九四家慶繁衍,二旬三史遜蕃昌。
撫茲極盛益憂盛,暇食惟殷敬不遑。
戶口豈殊今古懸,瑞因版籍按民傳。
黔黎滋盛寧非喜,衣食謀艱廑可憐。
增以六家得二百,較之四代異天淵
立名誠豈乏閭巷,所以青雲羨馬遷。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六家

(1).指 先秦 至 漢 初學術思想的主要派別: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漢 司馬談 有《論六家之要指》,見《史記·太史公自序》。

(2).指史書之六種體裁:《尚書》記言體,《春秋》記事體,《左傳》編年體,《國語》國別體,《史記》通史紀傳體,《漢書》斷代紀傳體。 唐 劉知幾 《史通·六家》:“古往今來,質文遞變,諸史之作,不恆厥體。榷而為論,其流有六:一曰《尚書》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傳》家,四曰《國語》家,五曰《史記》家,六曰《漢書》家。”

(3).指治《孝經》的六位學者: 三國 吳 韋昭 、 三國 魏 王肅 、 三國 吳 虞翻 、 三國 魏 劉劭 、 隋 劉炫 、 南朝 齊 陸澄 。 唐玄宗 《<孝經>序》:“ 韋昭 、 王肅 先儒之領袖, 虞飜 、 劉劭 抑又次焉, 劉炫 明 安國 之本, 陸澄 譏 康成 之注,在理或當,何必求人?今故特舉六家之異同,會五經之旨趣,約文敷暢,義則昭然。”

得二

(1).謂善於憑藉正反兩方面的條件,及時因勢利導,以達目的。二,指陰、陽。亦具體指吉與凶、善與惡、得與失等。語本《易·繫辭下》:“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孔穎達 疏:“貳,二也。謂吉凶二理,言《易》因自然吉凶二理以濟民之行也。欲令趨吉而避凶,行善而不行惡也。”《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體三才之茂,踐得二之機。” 李善 註:“子曰:‘知幾其神乎! 顏氏 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而未嘗復行。’ 韓康伯 曰:‘在理則昧,造形則悟, 顏子 之分也,失之於幾,故有不善,得之於二,不遠而復,故知之未嘗復行也。’”

(2).謂一舉而得雙虎。 春秋 魯 大夫 卞莊子 刺虎的故事。見《史記·張儀列傳》。《晉書·姚萇載記》:“吾欲移兵嶺北,廣收資實,須 秦 弊 燕 迴,然後垂拱取之。兵不血刃,坐定天下,此 卞莊 得二之義也。”

四代

(1).四個朝代。指 虞 、 夏 、 商 、 周 。《禮記·學記》:“三王四代唯其師。” 鄭玄 註:“四代, 虞 、 夏 、 殷 、 周 。”《大戴禮記·四代》:“四代之政刑,皆可法也。” 孔廣森 補註引 楊簡 曰:“四代, 虞 、 夏 、 商 、 周 也。”《隋書·經籍志一》:“ 孔子 觀書 周 室,得 虞 、 夏 、 商 、 周 四代之典,刪其善者,上自 虞 ,下至 周 ,為百篇,編而序之。”

(2).四個朝代。指 北朝 的 魏 、 周 、 齊 和 南朝 的 陳 。《文中子·關朗》:“除四代之法,以乘天命。” 阮逸 註:“四代,謂 北朝 魏 、 周 、 齊 , 南朝 陳 也。”

(3).指前後相承的四個輩份。如: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四輩,謂之四代。

(4).指人的身體。《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五神俱惣散,四代的危危。”參見“ 四大 ”。

天淵

高天和深淵相隔極遠,差別極大

天淵之別

乾隆名句,命查各省五世一堂者得百九十四家喜而成詠名句

詩詞推薦

增以六家得二百,較之四代異天淵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