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伍瑞隆的《山中行》
全文:
回蹊盪長風,寥廓望北堰。
天寒歸鳥疾,日落蒼山遠。
青蠅冷依袖,欲拂凍恐損。
陰陽不可測,節序漫相轉。
相逢山中人,為我嘆一飯。
今年春夏間,苦潦秋復旱。
桑條淫雨爛,十蠶九無繭。
山田既已薄,毒日秋似剪。
比來自入冬,百憂尚不闡。
積陰動連月,日影屢驚犬。
嗷嗷望鄰里,有金不得遣。
一炬亦已適,妻子恐不免。
門前吏何怒,民事良獨蹇。
群盜日縱橫,海上紛席捲。
小人擔石蓄,輸轉敢自晚。
貧家忍饑寒,豪家侈歡宴。
百金買歌舞,千金作迎餞。
餘生苦不早,身老百計舛。
井枯飲亦少,況乃希飽暖。
聞君多悲心,此意為一展。
立談未及畢,淚下氣欲殄。
所言雖不一,此語終滾滾。
退為山中行,狼藉寄孤懇。
參考注釋
嗷嗷
亦作“嗸嗸”。1.哀鳴聲;哀號聲。《詩·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嗸嗸。” 陸德明 釋文:“嗸,本又作嗷。” 高亨 註:“嗸,同嗷。嗷嗷,雁哀鳴聲。” 唐 杜甫 《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詩:“萬方哀嗷嗷,十載供軍食。” 宋 歐陽修 《綠竹堂獨飲》詩:“殘花不共一日看,東風送哭聲嗷嗷。” 清 趙翼 《二麥將收連旬大雨感賦》詩:“米價經年節節高,茅簷待哺正嗷嗷。”《當代》1981年第3期:“老太婆把頭擱在兒子肩頭,突然嗷嗷大哭起來。”
(2).叫呼聲;叫喊聲。《楚辭·九嘆·惜賢》:“聲嗷嗷以寂寥兮,顧僕夫之憔悴。” 王逸 註:“嗷嗷,呼聲也。” 管樺 《小英雄雨來》:“扁鼻子軍官氣得暴跳起來,嗷嗷吼叫:‘槍斃的有!槍斃的有!’”
(3).眾口愁怨聲。 漢 賈誼 《過秦論》:“夫寒者利短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之嗸嗸,新主之資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作“嗷嗷”。 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小人道長,則 檮杌 比肩,頌聲所以不作,怨嗟所以嗷嗷也。”《資治通鑑·晉穆帝昇平元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懷異志。” 胡三省 註:“嗷嗷,眾口愁聲。”
(4).形容眾聲喧雜。《漢書·劉向傳》:“無罪無辜,讒口嗸嗸。” 顏師古 註:“嗸嗸,眾聲也。” 三國 魏 曹植 《美女篇》:“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 梁啓超 《論請願國會當與請願政府並行》:“夫惟萬目睽睽以具瞻政府,萬口嗷嗷以交謫政府,然後政府之職庶克舉矣。”
鄰里
(1) 鄰居;家庭居所
鄰里之間
(2) 鄰居或同鄉
不得
用在動詞後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夠
吾不得而見之矣。——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伍瑞隆名句,山中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