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江的《梅花百詠·其七十五·一本》
全文:
恁地冰清入骨寒,一枝一影覆欄桿。
萬殊多在眼中見,一本還從心上看。
布擺英華知有自,蘊藏風味太無端。
何人剛被花留著,繞樹千回詠未闌。
參考注釋
萬殊
各不相同。亦指各種不同的現象、事物。《淮南子·本經訓》:“包裹風俗,斟酌萬殊。” 晉 葛洪 《抱朴子·暢玄》:“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 宋 王安石 《寄吳沖卿》詩:“物變極萬殊,心通才一曲。”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公冶長篇五》:“仁、義、忠、孝,固無非性者,而現前萬殊,根原一本,亦自不容籠統。”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此蓋謂行雖萬殊,而歸致是一。”
中見
指中見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他每眾人多是地方中見。” 清 李漁 《慎鸞交·贈妓》:“喜得有箇中見,老兄若不信,只問貴相知便了。”《儒林外史》第五二回:“只是這裡邊也要有一個人做箇中見,寫一張切切實實的借券,交與你執著。”
一本
(1).同一根本。《孟子·滕文公上》:“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朱子語類》卷九:“主敬窮理,雖二端,其實一本。”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公冶長篇一》:“仁、義、忠、孝,固無非性者,而現前萬殊,根原一本。” 許地山 《兇手》第一幕:“奴是念著他們倆是一本之親,而且老公公遺下的產業至今還沒分析,論理應該供給他。”
(2).完全根據。《新五代史·職方考》:“蓋得其要,則雖萬國而治;失其所守,則雖一天下不能容,豈非一本於道德哉!” 宋 曾鞏 《賀熙寧十年南郊禮畢大赦表》:“發祥其德,無可以稱;思所以報,一本於心。”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因時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於道,而以功利之心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業。”
(3).表數量。草木等植物的一株。《荀子·富國》:“然後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瓜》:“八月斷其梢,減其實,一本但留五六枚。”《宋史·五行志》:“ 太平興國 二年八月, 青城縣 民家竹一本,上分雙莖。”
(4).表數量。檔案、奏章、書籍簿冊等的一件或一冊。《魏書·崔子元傳》:“今繕寫一本,敢以仰呈。”《北齊書·魏收傳》:“及詔行 魏 史, 收 以為直置秘閣,外人無由得見。於是命送一本付並省,一本付 鄴下 ,任人寫之。”《陳書·姚察傳》:“ 後主 所製文筆,捲軸甚多,乃別寫一本付 察 ,有疑悉令刊定。”《兒女英雄傳》第三回:“那河道總督平日又合他不對,便藉此參了一本,革職拿問。”
(5).表數量。戲劇中可成段落的一出或數出。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曲兒甜,腔兒雅,裁剪就雪月風花,唱一本倚翠偷期話。”
(6).一定長度的影片亦稱一本。
從心
(1).順從意願。 唐 顧況 《大茅嶺東新居憶亡子從真》詩:“真靜一時變,坐起唯從心。”
(2).見“ 從心所欲 ”。
(3).由衷;發自內心。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三幕:“始終憂鬱和苦悶著的他,此時方從心的發出了爽朗的笑聲。” 應修人 《歡愉引》:“有些人會剛象我所要地幫助我,也會從心地、不禁地顧我而美笑。”
任心。《列子·楊朱》:“太古之人,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故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 楊伯峻 集釋引 殷敬順 釋文云:“從音縱,下同。”
李江名句,梅花百詠·其七十五·一本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