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八達非四塞,建康一塹何堪憑

乾隆帝都篇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帝都篇》

全文:
天下宜帝都者四,其餘偏隘無足稱。
軒轅以前率荒略,至今涿鹿傳遺城。
豐鎬頗得據扼勢,不均方貢洛乃營。
天中八達非四塞,建康一塹何堪憑
惟此冀方曰天府,唐虞建極信可徵。
右擁太行左滄海,南襟河濟北居庸。
會通帶內遼海外,雲帆可轉東吳粳。
幅員本朝大無外,丕基式廓連兩京。
我有嘉賓歲來集,無煩控御聯歡情。
金湯百二要在德,兢兢永勖其欽承。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天中

(1).天的中央。 漢 王充 《論衡·談天》:“極為天中,方今天下在天極之南。”《晉書·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樞機,陰陽之元本也。故運乎天中,而臨制四方,以建四時,而均五行也。”

(2).猶中天,天半。《藝文類聚》卷七六引 北周 王褒 《京師突厥寺碑》:“應現十方,分身百佛,上極天中,下窮地際。”

(3).謂鼻之所在。《三國志·魏志·管輅傳》:“鼻者艮,此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 裴松之 註:“相書謂鼻之所在為天中,鼻有山象,故曰‘天中之山’也。”參閱《雲笈七籤》卷十一。

八達

(1).道路八面相通。《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八達謂之崇期。” 郭璞 註:“四道交出。”

(2).亦作“ 八闥 ”。八牖。《文選·張衡<東京賦>》:“復廟重屋,八達九房。” 李善 註:“《大戴禮》曰:‘明堂九室而有八牖。’然九室則九房也,八牖,八達也。” 晉 摯虞 《槐賦》:“開明過於八闥兮,重陰踰乎九房。”

(3). 三國 魏 司馬懿 字 仲達 ,兄弟七人都以“達”為字,故時號為八達。見《晉書·安平獻王孚傳》。

(4).稱 三國 魏 諸葛誕 等八位聞達之士。《三國志·魏志·諸葛誕傳》“ 明帝 惡之,免 誕 官” 裴松之 注引《世語》:“是時,當時俊士散騎尚侍 夏侯玄 、尚書 諸葛誕 、 鄧颺 之徒,共相題表,以 玄 疇 四人為四聰, 誕 備 八人為八達。”

(5).稱 晉 胡毋輔之 、 謝鯤 等八位放達之士。《晉書·光逸傳》:“﹝ 逸 ﹞初至,屬 輔之 與 謝鯤 阮放 畢卓 羊曼 桓彝 阮孚 散髮裸裎,閉室酣飲已累日。 逸 將排戶入,守者不聽, 逸 便於戶外脫衣露頭於狗竇中窺之而大叫……時人謂之八達。”

四塞

(1).指四方屏藩之國。《禮記·明堂位》:“四塞,世告至。” 鄭玄 註:“四塞,謂夷服、鎮服、蕃服在四方為蔽塞者。”《敦煌曲子詞·洞仙歌》:“願四塞來朝明帝,令戎客休施流浪。”

(2).指四境皆有天險,可作屏障。《戰國策·齊策一》:“ 齊 南有 泰山 ,東有 琅邪 ,西有 清河 ,北有 渤海 ,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鮑彪 註:“四面有山關之固,故曰四塞之國也。” 漢 班固 《東都賦》:“且夫僻界西 戎 ,險阻四塞,脩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 明 王錂 《春蕪記·宸游》:“你看千峯岳峙,萬井雲屯,南接 蒼梧 ,北連 陘塞 ,真可稱四塞之國矣。”

(3).指四方邊塞,邊境。《敦煌曲子詞·獻忠心》:“四塞休徵罷戰,放將仕,盡迴戈。”《敦煌曲子詞·定風波》:“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仕,誰人敢去定風波?”

(1).到處充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旁魄四塞,雲尃霧散。”《舊唐書·德宗紀下》:“三月乙亥,黃霧四塞,日無光。”《宋史·仁宗紀一》:“甲午,昏霧四塞。”

(2).四面蔽塞。 宋 文天祥 《正氣歌序》:“乍晴暴熱,風道四塞。” 清 方苞 《七思·弟椒塗》:“荊榛四塞兮塗冥冥,連山赤黑兮延火烝。”

何堪

(1).怎能忍受。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 盧 相 邁 不食鹽醋,同列問之:‘足下不食鹽醋,何堪?’” 清 呂大器 《鎮羌道上有感》詩:“鷹眼何堪秋草枯? 姑臧 清節至今無。”

(2).豈可;哪裡能。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可。 宋 歐陽修 《筆說·峽州詩說》:“‘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 清 潘陸 《彭澤縣》詩:“地借 陶潛 著,人思 狄相 賢。何堪尋廢縣?沙草浸寒泉。” 葉聖陶 《窮愁》:“阿母一襖,春間已敝,不與補綴,何堪著體?”

乾隆名句,帝都篇名句

詩詞推薦

天中八達非四塞,建康一塹何堪憑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