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禹偁的《送楊屯田通判永興》
全文:
長安棄廢比藩方,通理猶宜占省郎。
入洛才名齊二陸,有唐門戶本三楊。
袖中丹桂家聲在,道畔豐碑祖德光。
莫向公餘尋故第,榛蕪難認靖恭坊。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長安
長安地名始於秦朝,西漢、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陝西西安一帶
棄廢
猶廢棄;不用。舊題 漢 黃石公 《素書·遵義》:“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 張商英 註:“自厚而薄人,則人才將棄廢矣。” 南朝 梁 劉潛 《彈賈執傅湛文》:“﹝ 湛 ﹞近效殘貧,賄賂狼藉,特逢解網,宥其餘命,自被棄廢,尤懷怨憤。” 宋 曾鞏 《襄州到任表》:“小藝片言之善,偏長一曲之材,皆欲養成,未嘗棄廢。”
通理
(1).通曉事理。《易·坤》:“君子黃中通理。” 三國 魏 曹操 《議復肉刑令》:“安得通理君子達於古今者,使平斯事乎?”《平妖傳》第五回:“你兒子忒不通理,做出恁般手腳。”
(2).共通的道理。《三國志·蜀志·秦宓傳》:“又論皇帝王霸豢龍之説,甚是通理。”《南史·徐羨之傳》:“臣以為法律之外,尚弘通理,母之即刑,由子明法。” 宋 曾鞏 《正長各舉屬官誥》:“蓋上下之體相承,如此以周天下之務,此古今之通理也。”
(3).猶統理。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四》:“臣聞天生蒸民,不能自治而立王者通理之。” 宋 王禹偁 《與馮伉書》:“今有 商於 之命,而親友間往往相唁,誠以閤下通理是郡也。”
(4).連通的紋理。 唐 白居易 《雲居寺孤桐》詩:“直從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無附枝,中心有通理。”
省郎
(1).指皇帝的侍從官。因居省禁中,故稱。《南史·王韶之傳》:“ 晉帝 自 孝武 以來常居內殿,武官主書於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詔誥,住西省,因謂西省郎。”
(2).指中樞諸省的官吏。 唐 杜甫 《入奏行贈竇侍御》:“省郎京尹必俯拾,江花未落還 成都 。”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 唐 貞觀 中,勑下度支求杜若,省郎以 謝朓 詩云‘芳洲採杜若’,乃責 坊州 貢之,當時以為嗤笑。”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若夫華族高門,膏腴世爵, 春秋 則代為執政, 六朝 則世戴金貂,著作秘書,不屑省郎。”
(3).指皇帝的侍從官。因居省禁中,故稱。《南史·王韶之傳》:“ 晉帝 自 孝武 以來常居內殿,武官主書於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詔誥,住西省,因謂西省郎。”
(4).指中樞諸省的官吏。 唐 杜甫 《入奏行贈竇侍御》:“省郎京尹必俯拾,江花未落還 成都 。”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 唐 貞觀 中,勑下度支求杜若,省郎以 謝朓 詩云‘芳洲採杜若’,乃責 坊州 貢之,當時以為嗤笑。”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若夫華族高門,膏腴世爵, 春秋 則代為執政, 六朝 則世戴金貂,著作秘書,不屑省郎。”
王禹偁名句,送楊屯田通判永興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長安棄廢比藩方,通理猶宜占省郎 詩詞名句](/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