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六弟書有歸期原文
茶鼎起松風,明窗共昏旭。
孰令著征衣,貧病為推轂。
畏途阻且長,況茲加煩促。
忽傳尺素書,歡喜三過讀。
蔽芾惡木蔭,前修慎其獨。
缺月耿孤桐,歸雲赴深谷。
吾擬誦招隱,殘章留子讀。
詩詞問答
問:得六弟書有歸期的作者是誰?答:李彭
問:得六弟書有歸期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五部
參考注釋
松風
(1).松林之風。 南朝 宋 顏延之 《拜陵廟作》詩:“松風遵路急,山煙冒壠生。”《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松,每聞其響,欣然為樂。” 唐 杜甫 《玉華宮》詩:“溪迴松風長,蒼鼠竄古瓦。” 清 姚鼐 《題張篁村萬木奇峰圖》詩:“松風遠自雲中起,搖盪雲光山色里。” 李廣田 《記問渠君》:“大概是大雨之後吧,山裡的泉水,萬馬奔騰的向下馳去,發出嚇人的聲響,又加以松風呼嘯,自己就像在海濤中夜行。”
(2).古琴曲《風入松》的別稱。 唐 李白 《鳴皋歌送岑徵君》:“盤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風》兮寂萬壑。” 宋 蘇軾 《十二琴銘·鶴歸》詩:“白鶴歸來見曾玄,《隴頭》《松風》入朱絃。” 明 唐順之 《銅雀台》詩之二:“翠襦霑《薤露》,錦瑟入《松風》。”
(3).指茶。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紙窗兒明,僧房兒雅,一椀松風啜罷,兩箇傾心地便説知心話。” 凌景埏 校註:“松風,指茶。”
昏旭
(1).黃昏和清晨。 唐 李紳 《逾嶺嶠荒陬抵高要》詩:“百處溪灘異雨晴,四時雷電 * 旭。” 宋 王禹偁 《濟州眾等寺新修大殿碑序》:“先是無鐘以警昏旭,乃範金以鳴之。”
(2).以指短時間。 前蜀 杜光庭 《醮名山靈化詞》:“未更昏旭,悉已盪餘。中外再寧,寰海稱抃。”
征衣
(1).旅人之衣。 唐 岑參 《南樓送衛憑》詩:“應須乘月去,且為解征衣。” 宋 劉儗 《訴衷情》詞:“征衣薄薄不禁風,長日雨絲中。” 清 孫枝蔚 《出門》詩:“凍樹鷄鳴早,征衣燭滅遲。”
(2).出征將士之衣。 唐 趙嘏 《送李裴評事》詩:“塞垣從事識兵機,只擬平戎不擬歸。入夜笳聲含白髮,報秋榆葉落征衣。” 宋 司馬光 《出塞》詩:“霜重征衣薄,風高戰鼓鳴。” 清 顧炎武 《贈朱監紀四輔》詩:“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征衣。”
(3).泛指軍服。 續範亭 《壽徐老》詩之三:“粗布征衣常補綻,自煮瓜果充糧食。”
貧病
(1).既窮且病。《國語·越語上》:“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 宋 陸游 《秋夜讀書》詩:“不如一編書,相伴過昏旦;豈惟洗貧病,亦足捍患難。”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一景:“凡是稍有天賦的人,總要為貧病憂患所苦。”
(2).指既窮且病的人。《管子·輕重丁》:“發其積藏,出其財物,以賑貧病。”
推轂
(1).推車前進。古代帝王任命將帥時的隆重禮遇。《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臣聞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推轂,曰閫以內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將軍制之。”後因以稱任命將帥之禮。 唐 崔日用 《奉和聖制送張說巡邊》:“去當推轂送,來佇出郊迎。”《花月痕》第五一回:“正看著皇上親行拜將推轂之禮,何等熱閙!”
(2).推動;協助。《史記·荊燕世家》:“今 呂氏 雅故本推轂 高帝 就天下,功至大。” 司馬貞 索隱:“謂 呂氏 素心奉推 高祖 取天下,若人推轂欲前進塗然也。”《新唐書·裴寂傳》:“朕有天下,公推轂成之也。”
(3).薦舉;援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魏其 、 武安 俱好儒術,推轂 趙綰 為御史大夫。”《南齊書·陸厥傳》:“ 永明 末,盛為文章, 吳興 沉約 、 陳郡 謝朓 、 琅邪 王融 以氣類相推轂。” 宋 司馬光 《送祖擇之守陝》詩:“俊德爭推轂,榮塗易建瓴。” 明 歸有光 《與徐子與書》:“實賴吾丈雅故推轂之。” 清 方文 《送姜如農明府擢儀郎》詩:“羣公極推轂,玄幣爭相持。”
畏途
險惡可怕的路徑,比喻做起來很危險和艱難的事
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難》
他將此視為畏途
煩促
迫促。《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之一》:“恬曠苦不足,煩促每有餘。” 張銑 註:“煩促,急迫也。” 宋 蘇轍 《同李倅鈞訪趙嗣恭留飲南園晚衙先歸》詩:“琳宮仙伯自閒暇,幕府麄官苦煩促。” 清 方苞 《讀<王風>》:“十篇之中,淫志溺志、敖辟煩促之音,無一有焉。”
素書
(1).古人以白絹作書,故以稱書信。 漢 蔡邕 《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唐 杜甫 《暮秋遣興呈蘇渙侍御》詩:“久客多枉友朋書,素書一月凡一束。” 明 王錂 《春蕪記·訴怨》:“怎不仗青鸞傳素書,打疊下屠龍計,想鶯儔自可期。” 清 吳偉業 《鯗鶴》詩:“ 丁令 師來寄素書,羽毛零落待何如。”
(2).兵書名。舊題 漢 黃石公 撰, 宋 張商英 注。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為主旨,取 老子 之說為注釋。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為 張商英 所偽托。 元 劉壎 《隱居通議·經史一》:“世多指兵書《三略》為 黃石公 所傳之書。 宋 張商英 曰:‘非也。 晉 亂,有盜發 子房 塚,於玉枕中獲此書六篇,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祕戒,不許妄傳,世所謂素書是也。’”
(3).泛指一般道書。 宋 蘇軾 《次韻回先生》之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問 黃公 覓《素書》。” 清 黃鷟來 《送田月樞歸隱王屋》詩:“底事披《素書》,無暇祀 黃石 。”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素書》是用朱墨寫在白絹上的道書。”
(4).書籍。《周書·張軌傳》:“ 軌 性清素,臨終之日,家無餘財,唯有素書數百卷。” 唐 許渾 《姑熟官舍》詩:“草生官舍似閒居,雪照南窗滿素書。” 元 汪元亨 《沉醉東風·歸田》曲:“怕纏手焚了素書,懶鑽頭拽倒茅廬。”
歡喜
(1) 喜愛、愛好
她歡喜拉手風琴
(2) 喜歡、喜愛
歡喜滑水
三過
(1).三次路過。《孟子·離婁下》:“ 禹 稷 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2).三種過失。《淮南子·齊俗訓》:“子之賓獨有三過:望我而笑,是攓也;談語而不稱師,是返也;交淺而言深,是亂也。” 宋 黃庭堅 《山谷題跋·士大夫食時五觀》:“治心養性,先防三過:美食則貪;惡食則嗔;終日食不知食之所從來則痴。”
(3).書法之三折勢。 唐 張彥遠 《法書要錄·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
蔽芾
(1).茂盛貌。《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朱熹 集傳:“蔽芾,盛貌。”一說,小貌。 孔 傳:“蔽芾,小貌。” 宋 王禹偁 《茶園十二韻》:“蔽芾餘千本,青蔥共一園。” 清 張岱 《陶庵夢憶·天台牡丹》:“有侵花至漂髮者,立致奇祟,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而壽。”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蔽芾蔥蘢,恍逢豐木。”
(2).引申為蔭庇。 宋 蘇軾 《寶月大師塔銘》:“ 錦城 之東,松柏森然,子孫如林,蔽芾其陰。”
(3).植物幼嫩或樹葉初生貌。《詩·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蔽芾其樗。” 陸德明 釋文:“蔽芾,葉始生貌。” 宋 蘇軾 《和趙景貺栽檜》:“乃知蔽芾初,甚要封植勤。”
(4).相傳 西周 的 召伯 曾在棠樹下聽訟斷獄,辦理政事,公正無私,使官民各得其所,天下大治。後人因作《甘棠》詩歌頌其政績,詩中有“蔽芾甘棠”之句。後因以“蔽芾”、“甘棠”等頌揚有政績的官吏或其政績。 唐 劉長卿 《奉和趙給事使君》:“庭顧婆娑老,邦傳蔽芾新。” 宋 王禹偁 《甘棠即事簡孫何》詩:“因感得時留蔽芾,更嗟無位泣麒麟。” 郭沫若 《井岡山巡禮·黃洋界》詩:“雄關如鐵旌旗壯,小徑挑糧領袖忙。 五里橫排 遺槲樹,千秋蔽芾勝甘棠。”
惡木
賤劣的樹。《文選·陸機<猛虎行>》:“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 李善 註:“《管子》曰:夫士懷耿介之心,不蔭惡木之枝。惡木尚能恥之,況與惡人同處!”《周書·寇儁傳》:“性又廉恕,不以財利為心,家人曾賣物與人,而剩得絹五匹。 儁 於後知之,乃曰:‘惡木之蔭,不可暫息;盜泉之水,無容悞飲。得財失行,吾所不取。’遂訪主還之。” 宋 龔頤正 《芥隱筆記·不子也》:“夫惡木垂蔭,志士不息;盜泉飛溢,廉夫不飲。匹夫匹婦,況天子乎?”
修慎
謂注重修養,處世謹慎。《南史·循吏傳·阮長之》:“ 彭城 內史 魏恭子 廉惜修慎,在公忘私,安約守儉,久而彌固。” 宋 王鞏 《王氏談錄·修慎》:“此言必書之史,傳施後世,而不善之名安可掩哉?士君子豈得不修慎哉!”
缺月
不圓之月。 唐 杜甫 《宿鑿石浦》詩:“缺月殊未生,青燈死分翳。” 王洙 註:“缺,殘也。” 宋 蘇軾 《卜運算元》詞:“缺月掛疎桐,漏斷人初靜。” 明 王世貞 《答明卿聞元美擢御史中丞喜而有寄》之一:“浮雲多晻曀,缺月向誰明?”
孤桐
(1).特生的梧桐。《書·禹貢》:“ 嶧 陽孤桐。” 孔 傳:“孤,特也。 嶧山 之陽,特生桐,中琴瑟。” 南朝 齊 謝朓 《游東堂詠桐》:“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餘。” 唐 司空圖 《成均諷》:“孤桐韜響,惟均雨露之濡; 泗 石含清,未冠雲韶之節。” 明 高啟 《題陳節婦》詩:“妾本孤桐斷作琴,一絃只作一絃音。”
(2).因 嶧陽 孤桐中琴瑟,故後以“孤桐”為琴的代稱。據《風俗通》,梧桐生於 嶧山 之陽,岩石之上,采東南孫枝為琴,聲極清亮。 唐 王昌齡 《琴》詩:“孤桐祕虛鳴,樸素傳幽真。髣髴絃指外,遂見初古人。” 宋 黃庭堅 《聽崇德君鼓琴》詩:“月明江靜寂寥中,大家斂袂撫孤桐。” 宋 陸游 《長相思》詞:“愛松聲,愛泉聲,寫向孤桐誰解聽?空江秋月明。”
歸雲
猶行雲。《漢書·禮樂志》:“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晉 潘岳 《西征賦》:“吐清風之飂戾,納歸雲之鬱蓊。” 宋 柳永 《少年游》詞:“歸雲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
深谷
幽深的山谷
招隱
(1).徵召隱居者出仕。 唐 高適 《留別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詩:“幸逢明盛多招隱,高山大澤徵求盡。” 明 楊慎 《春興》詩:“難教遲暮從招隱,擬把生涯學醉歌。” 清 周亮工 《與王啟伯總戎》詩:“ 小山 有賦人招隱,大樹無心世任看。”
(2).招人歸隱。 唐 駱賓王 《酬思玄上人林泉》詩:“聞君招隱地,髣髴 武陵 春。” 明 薛蕙 《草堂》詩:“珍重故人招隱意,草堂南郭可淹留。” 清 楊承憲 《三姝媚》詞:“拂拂空香,引訪秋騷客,來歌招隱。”
留子
留居下來的人。《後漢書·竇融傳》:“初事本朝,稽首北面,忠臣節也。及遣 伯春 ,垂涕相送,慈父恩也……忍而棄之,謂留子何?” 李賢 註:“留子謂見在之子,對 伯春 ,故曰留也。” 楊樹達 《積微居讀書記·後漢書·竇融傳》:“留子謂留於 漢 之子耳。”《文選·謝惠連<西陵遇風獻康樂>詩》:“悽悽留子言,眷眷浮客心。” 呂延濟 註:“留子,謂 康樂 住也;行客, 惠連 自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