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趙汝回的《寄昭武馮司戶》
全文:
朝解白鵠袍,夕投武陽壘。
武陽眾盜區,風傳駭妻子。
六月日癸亥,一書滿三紙。
具言五月初,獨宿鍾石邸。
脅從在所矜,渠魁固無幾。
仰憑天子威,肅導使君指。
豁達生路開,擲劍秉鋤耜。
始如浮斧魚,終如慕膻蟣。
游騎從何來,使我顏有泚。
幸逃食其烹,猶存漢家體。
黃巾與綠林,往昔殊替擔。
陸梁能幾時,寸戮而已矣。
理國若理身,慮我不臣彼。
潰癰復何難,實恐元氣毀。
江閩五十邑,荊棘五千里,我農失種獲。
我士乏儲峙。
捕招兩悠悠,分明養彪兕。
頃予參此軍,忽忽逾一紀。
素飧歌伐檀,居前愧揚秕。
坊閭儼在目,煨燼空遺址。
使君君子儒,規摹用詩禮。
軍勢李晟孤,國事賈生恥。
蛟龍無波濤。
胡能制蛇虺。
誰謂曹掾卑,偉矣天下事。
生平報國軀,小節安足死。
南產約瓜分,須君混文軌。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在目
在眼前;在視線之中。 唐 杜甫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火雲出無時,飛電常在目。”《二刻拍案驚奇》卷八:“只見前堂東軒與那聚賭的小閣,宛然那夜光景在目,卻無一個人影。”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況復掩自利之惡名,以福羣之令譽,捷徑在目,斯不憚竭蹶以求之耳。”
煨燼
(1).灰燼,燃燒後的殘餘物。 晉 左思 《魏都賦》:“翼翼京室,耽耽帝宇。巢焚原燎,變為煨燼。” 宋 王安石 《外廚遺火》詩之一:“圖書得免同煨燼,卻賴廚人清不眠。” 孫中山 《二次護法宣言》:“﹝ 陳炯明 ﹞嗾使第二師於昏夜發難,槍擊不已,繼以發砲,繼以縱火,務使政府成為煨燼,而致 文 於死地。”
(2).經焚燒而化為灰燼。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二游詩》:“ 洛陽 且煨燼,載籍宜為煙。” 宋 洪邁 《夷堅甲志·郁老侵地》:“吾既伏前愆,約使宅人反之,然二居皆已煨燼。” 清 方苞 《題天姥寺壁》:“雷破而中分之,木身煨燼者十之七。”
(3).指燒盡。 唐 裴鉶 《傳奇·陶尹二君》:“﹝ 始皇 ﹞煨燼典墳,坑殺儒士。”
(4).指火災。《法苑珠林》卷二一:“國城寺塔,終非久固;古來帝宮,終逢煨燼。” 清 龔自珍 《述懷呈姚侍講》詩序:“先母憂半年,吾家火。至丙戌,復之京師,距煨燼已五年,書頗少。”
遺址
古人遺留下來的城堡、村落或寺廟等建築基地
古城遺址
趙汝回名句,寄昭武馮司戶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