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張鎡的《夕霽》
全文:
霜雪連朝作勁威,暮來吹散景偏宜。
未開璧月千秋鏡,已建金雲十丈旗。
脫帽漸看山峍屼,襲裘須判酒淋淳。
乘閒書紙休嫌數,簿領叢中怕說詩。
參考注釋
脫帽
(1).表示認罪。《後漢書·耿秉傳》:“ 安得 惶恐,走出門,脫帽抱馬足降。”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韓大任》:“白頭脫帽,身膺徽纆。”
(2).表示恭敬。 唐 劉知幾 《史通·敘事》:“ 王劭 《齊志》述 洛乾 感恩,脫帽而謝。”如:脫帽致敬。
(3).形容豪放,無所檢束。 唐 杜甫 《飲中八仙歌》:“ 張旭 三盃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疏野》:“築室松下,脫帽看詩。” 宋 蘇軾 《送張天覺河東提刑》詩:“脫帽風流餘長史,埋輪家世本 留侯 。”
(4).謂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等經過改造而改變成分。因為原來定成分稱為“戴帽子”,故云。
峍屼
亦作“ 峍兀 ”。1.高聳。《梁書·沉約傳》:“岑崟峍屼,或坳或平。” 明 李東陽 《雷公峽二十韻》:“秋風動 雷峽 ,孤塚高峍兀。” 清 高其倬 《望雪山》詩:“ 蜀 山峍屼皆參天, 雪山 高壓羣山巔。”
(2).引申為奇特。 清 王晫 《今世說·品藻》:“下筆落落,能為峍屼俶詭之詞。”
襲裘
古代盛禮時,掩上裼衣而不使羔裘見於外,謂之襲裘。《禮記·檀弓上》:“ 曾子 襲裘而弔, 子游 裼裘而弔。 曾子 指 子游 而示人曰:‘夫夫也,為習於禮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弔也?’主人既小斂,袒括髮。 子游 趨而出,襲裘帶絰而入。 曾子 曰:‘我過矣,我過矣,夫夫是也!’” 孔穎達 疏:“凡弔喪之禮,主人未變之前,弔者吉服而弔,吉服謂羔裘玄冠緇衣素裳,又袒去上服,以露裼衣,則此裼裘而弔是也。主人既變之後,雖著朝服而加武以絰,又掩其上服,若是朋友,又加帶,則此襲裘帶絰而入是也。”《禮記·喪大記》:“弔者襲裘,加武,帶絰。” 陳澔 集說:“弔者小斂後來,則掩襲裘上之裼衣。”
張鎡名句,夕霽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