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十月二十七日幸翰林院賜大學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閱貢院乃知雲路鵬程誠不易易也得詩四首·其三》
全文:
萬里扶搖正翮摶,飛龍利見豈為乾。
志賢聖志應須立,言孔孟言大是難。
見說經綸推國士,從來桃李屬春官。
但令姓氏朱衣點,那惜三條淚燭殘。
參考注釋
見說
(1).告知,說明。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説來意,並問此是何處。”
(2).猶聽說。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詩:“見説 蠶叢 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今日見説,卻記得你前年間曾言 蘇州 所遇,果非虛話了。” 清 李漁 《蜃中樓·離愁》:“見説紅顏薄命,不信今生心兒願兒果得盈。”
經綸
(1) 整理過的蠶絲
(2) 比喻籌劃治理國家大事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藝文類聚·吳均·與朱元思書》
大展經綸
滿腹經綸
(3) 借指抱負與才幹
國士
(1).一國中才能最優秀的人物。《左傳·成公十六年》:“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戰國策·趙策一》:“ 知伯 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宋 黃庭堅 《書幽芳亭》:“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維揚生》:“以 張良 、 韓信 之才,不識為國士。”
(2).一國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墨子·公孟》:“國士戰且扶人,猶不可及也。今子非國士也,豈能成學又成射哉!”《荀子·子道》:“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可也。” 王先謙 集解:“國士,一國勇力之士。”
(3). 太平天囯 改翰林為“囯士”。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改翰林為囯士,謂其學識超乎一囯,以囯士待之,自克以囯士報也。”
從來
向來,一向——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那樣
從來如此
桃李
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後輩和所教的門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爭榮鬥豔、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春官
(1).古官名。 顓頊氏 時五官之一,為木正。見 賈公彥 《〈周禮正義〉序》引《左傳·昭公十七年》 漢 服虔 注。又為《周禮》六官之一,掌禮法、祭祀。見《周禮·天官·小宰》。 唐 、 宋 、 明 、 清 司天官屬有春官正、夏官正等五官。 明太祖 立春夏秋冬官,謂之四輔。見《舊唐書·職官志二》、《宋史·律曆志》、《明史·安然傳》。
(2). 唐 光宅 年間曾改禮部為春官,後“春官”遂為禮部的別稱。 唐 杜甫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詩:“天老書題目,春官驗討論。” 唐 皎然 《兵後送姚太祝赴選》詩:“名動春官籍,翩翩才少儔。” 明 歸有光 《亡友方思曾墓表》:“既一再試春官不利,則自叱而疑。”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俺若不去呵,又怕他新錚錚春官匣印,硬選入秋宮院門。”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五:“九上春官不第,鍵戶箸書,足不入城市。”
(3).舊俗在迎春儀式中扮演導牛者的角色。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迎春社火》:“次日打春,官給身錢二十七文,賞春官通書十本。” 清 李聲振 《百戲竹枝詞·春官序》:“﹝春官﹞以禿人扮之,冠帶而倒騎牛背,亦笑觀也。”
乾隆名句,十月二十七日幸翰林院賜大學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閱貢院乃知雲路鵬程誠不易易也得詩四首·其三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