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憶楚》
全文:
楚在春秋稱異域,久哉中國為民田。
弗率徂征帝已命,時格時亂自古然。
乙卯之變突爾起,曲直昭鑒惟賴天。
北兵近南多赴𠞰,邪*教趁此興白蓮。
起釁適在宜都縣,撫誅百五軍威宣。
賊匪遁走據險守,繼進縛首獲未全。
督抵當陽戰屢勝,攻城破賊復守堅。
究因兵少待後調,釜中魚乃命苟延。
賊首主謀未盡獲,蜂屯蟻聚各縣連。
亟命陜豫發勁旅,接境諸臣經理賢。
蠟玉逃匪潛伏匿,分兵截戮五百焉。
遠安等救當陽者,襲斬千百奮力前。
近報將軍已至楚,殲斃活捉賊三千。
督撫所待川粵旅,亦將全至雄駢填。
佇俟逆首齊就縶,餘孽掃淨安閭閻。
嗟哉楚民頻受害,誠予德薄非民愆。
憶楚之作實自訟,踟躕把筆慚撫箋。
參考注釋
起釁
亦作“ 起釁 ”。挑起事端;尋釁。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二折:“為甚來行兇,為甚來起釁。是那個主謀,是那個見人?” 明 李東陽 《友愛堂記》:“人之所欲莫甚於袵席,亦莫甚於貨利,家之為禍恆必由之。 京兆 之 田 , 汝南 之 繆 , 清河 之 乙 ,皆以此起釁。”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典獄》:“詐稱 李春孩 駡伊等為賊,起釁致斃。” 蔡東藩 《清史通俗演義》第六六回:“據卑府意見,還是向 英 領事處,問明起釁情由。”
見“ 起釁 ”。
五軍
(1).古代軍制。 春秋 時 晉 的上軍、中軍、下軍、新上軍、新下軍。《國語·晉語四》:“蒐於 清原 ,作五軍。” 韋昭 註:“ 晉 本有上軍、有中軍、有下軍,今有五軍,新上下也。”
(2).古代軍制。 漢 代前、後、中、左、右五營軍隊之稱。《文選·張衡<西京賦>》:“五軍六師,千列百重。” 李善 註:“《漢官儀》:‘ 漢 有五營。’五軍即五營也。”
(3).古代軍制。 明 代京軍三大營之一。 成祖 時,京衛之步騎軍分為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部,亦謂之五軍。見《明史·兵志一》。
(4).泛稱朝廷的軍隊。 唐 賈至 《燕歌行》:“五軍精卒三十萬,百戰百勝擒單于。”
乾隆名句,憶楚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