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游金山寺再疊蘇軾韻》
全文:
冊府常披輿地圖,西極江源東竟海。
中流銀髮能許長,氐父乃如黍米在。
獲金名易裴頭陀,祗園高下臨澄波。
自茲勝跡擅吳下,騷人禪客游恆多。
南國重來命巡楫,風恬浪靜韶春日。
佳境畢景不能窮,琳宮梵宇層樓赤。
石𥱼萬劫埋仙魄,髯翁吟際髯應黑。
今來古往熾然明,不遷者存底用驚。
福地只宜泯六識,山色江聲定何物。
印公留帶可鎮山,當時公案足警頑。
蘇公不言言未已,試看袞袞東流水。
參考注釋
福地
(1)
(2) 幸福安樂的處所
(3) 指神仙的住地
六識
佛教所稱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生見、聞、嗅、味、覺、知六種認識作用。“六識”為大、小乘之共說,而位於大乘八識中之前六識,故亦稱“ 前六識 ”。 明 破慳道人 《一文錢》第六出:“內六塵,外六根,中六識,去縛解粘,立登般若。” 清 龔自珍 《最錄列子》:“ 列子 知西方有聖人矣,其曰:‘以耳視,以目聽。’曰:‘視聽不以耳目。’於聖人六根互用之法,六識之相,庶近似之,皆非 莊周 所知者。”參閱《成唯識論》五。
山色
山的景色。 唐 岑參 《宿岐州北郭嚴給事別業》詩:“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館秋。” 宋 歐陽修 《朝中措·平山堂》詞:“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葉聖陶 《從西安到蘭州》:“一會兒出了隧道,又看見窗外的天光山色。”
何物
亦作“ 何勿 ”。1.什麼東西;什麼人。《管子·小問》:“ 桓公 曰:‘何物可比於君子之德乎?’”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帝問曰:‘ 夏侯湛 作《羊秉敘》,絶可想。是卿何物?有後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誌》:“ 盧志 於眾坐問 陸士衡 :‘ 陸遜 陸抗 是君何物?’”
(2).什麼,哪一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潮水至, 沉令 起彷徨,問:‘牛屋下是何物人?’”《晉書·王衍傳》:“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嫗,生寧馨兒!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後漢書·文苑傳·禰衡》“死公!雲等道” 唐 李賢 註:“等道,猶今言何勿語也。” 宋 岳珂 《桯史·天子門生》:“ 檜 大怒曰:‘我殺 趙逵 ,如獼狐兔耳,何物小子,乃敢爾耶!’”
乾隆名句,游金山寺再疊蘇軾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