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孔修的《貧居自述·其七十八》
全文:
敝廬不改舊家風,山色朝昏淡復濃。
雨細池塘春草綠,更深茅屋夜燈紅。
酒將洞口桃花釀,米付灘頭水碓舂。
節次求賢丹詔下,何曾徵召老村翁。
參考注釋
節次
(1).逐次;逐一。 宋 朱熹 《勸農文》之一:“其塍畔斜生茅草之屬,亦須節次芟削,取令淨盡,免得分耗土力。”《水滸傳》第四一回:“五起人馬登程,節次進發,只隔二十里而行。”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中:“比年以來,因國家經費尚充,遂將各省地丁額賦,及舊欠錢節次蠲免。”
(2).程式;次序。《朱子語類》卷一二八:“今樞密要發兵,須用去御前畫旨,下殿前司,然後可發。若有緊急事變,何如待得許多節次?”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中庸第二章》:“《中庸》第一章既徹底鋪排,到第二章以後,卻又放開,從容廣説,乃有德之言涵泳寬和處,亦成一書者條理之必然也。不則為 皮日休 《天隱子》、 劉蛻 《山書》,隨意有無,全無節次矣。”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卷上:“五言長篇,固須節次分明,一氣連屬。”
求賢
尋求賢能的人。《詩·周南·卷耳序》:“《卷耳》,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 漢 劉向 《說苑·君道》:“故明君在上,慎於擇士,務於求賢。” 唐太宗 《春日玄武門宴群臣》詩:“庶幾保貞固,虛己厲求賢。”《宋史·忠義傳一·李若水》:“正宜置驛求賢,解榻待士,采其寸長遠見,以興治功。”
丹詔
帝王的詔書。以朱筆書寫,故稱。 唐 韓翃 《送王光輔歸青州兼寄儲侍御》詩:“身著紫衣趨闕下,口銜丹詔出關東。” 明 高明 《琵琶記·李旺回話》:“我如今去朝廷上表,奏 蔡 氏一門孝道,管取吾皇降丹詔把他召。”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江城》:“生承命,四體驚悚,若奉丹詔。”
何曾
反問表示未曾
你何曾想到他今天會成為總統?
徵召
徵求召集。《漢書·元帝紀》:“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證案,興不急之事,以妨百姓。”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記》卷一:“今所以相徵召者,一以助事佐事,二以受業治身。”《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聽得 楊得意 舉薦 司馬相如 ,蒙朝庭徵召去了。” 葉聖陶 《寒曉的琴歌》:“他們夜間應人家的徵召,當然沒有練習的功夫;此刻是清晨,徵召他們的人睡了,他們才得在那裡豫備他們的功課。”
村翁
鄉村老人。 唐 杜甫 《詠懷古蹟》之四:“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元 張可久 《沉醉東風·靜香堂看雨》曲:“乘落日,村翁捕魚;感西風,倦客思鱸。” 清 鄭燮 《再到西村》詩:“送花鄰女看都嫁,賣酒村翁興不違。”
李孔修名句,貧居自述·其七十八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