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命皇帝春仲經筵即事》
全文:
春仲經筵崇德輝,事雖儀典義深微。
傳心祭俾思精一,御論看猶足發揮。
訓政詎應忘訓學,知文實不外知幾。
元正昨甫相授受,陶景虞薰慎莫違。
參考注釋
訓政
(1).舊時皇帝退位為太上皇,嗣皇帝仍須稟承訓示處理大政,或皇太后垂簾聽政,皆謂之“訓政”。 清 朱珪 《<御製毓慶宮記>恭跋》:“丙辰元日,重光重輪,授璽於我皇上,以 毓慶宮 為重華之協,訓政、聽政者三年,所謂繼德者如是之久而化成也。” 清 黃遵憲 《感事》詩:“授受元辰紀上儀, 帝堯 訓政典留貽。” 何剛德 《春明夢錄》卷下:“ 孝欽太后 重出訓政,引見遲至黎明,則微露倦勤意矣。”
(2).指 孫中山 提出的建立“民國”程式的第二階段。他把建立“民國”的程式分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主張在訓政階段施行約法,由政府派出經過訓練、考試合格的人員,到各縣籌備地方自治,並對人民進行使用民權和承擔義務的訓練。凡一省之內全部的縣已實行自治,就可結束訓政,開始憲*政階段。
訓學
學校對於學生德性的訓導和教育
文實
(1).名實。《墨子·經說下》:“有文實也,而後謂之。無文實也,則無謂也。” 孫詒讓 間詁:“謂有名實,始有所謂;無名實,則無所謂。”
(2).《春秋》筆法,謂字面上貶之,而實際上褒之。《公羊傳·莊公四年》“緣恩疾者可也” 漢 何休 註:“不為文實者,方諱,不得貶。” 陳立 義疏:“ 僖公 元年傳不與諸侯專封也。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所謂文實也。”又:“舊疏云:凡為文實者,皆初以常事為罪而貶之,然後計功除過。此 齊襄 功實未足除過,故傳不為文實也。”
不外
不超出某種範圍以外。 明 張居正 《進世宗御筆疏》:“伏望皇上萬幾之暇,特加省閲,則致理之方,不外於法祖而得之矣。” 清 周中孚 《鄭堂札記》卷一:“然求其細意熨貼,亦不外此數語。” 毛澤*東 《被敵人反對是好事而不是壞事》:“到 延安 參觀的人們,所以十分注意去看 抗大 ,我想也不外這個道理。”
知幾
謂有預見,看出事物發生變化的隱微徵兆。《易·繫辭下》:“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凟,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後漢書·袁紹傳》:“監軍之計,在於持牢,而非見時知幾之變也。” 唐 吳筠 《覽古》詩之十二:“達者貴量力,至人尚知幾。” 清 方文 《贈錢馭少》詩之二:“ 伯子 知幾早,逃名 震澤 西。”
乾隆名句,命皇帝春仲經筵即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