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蹊盡種苾芻草,梵夾遍寫多羅經

釋妙聲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

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釋妙聲的《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

全文:
楞伽山如九疊屏,何年截取匡廬青。
方同楚客賦招隱,不學詩人吟采苓。
僧蹊盡種苾芻草,梵夾遍寫多羅經
諸天只在雨花外,音樂六時來窈冥。

釋妙聲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苾芻

亦作“ 苾蒭 ”。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語以喻出家的佛弟子。為受具足戒者之通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僧訶補羅國》:“大者謂苾芻,小者稱沙彌。” 唐 白居易 《東都十律大德長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記》:“前後講毗尼三十會,度苾蒭百千人。”《西遊記》第十三回:“﹝ 三藏 ﹞又念一卷《孔雀經》,及談苾蒭洗業的故事。” 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時 阿難陀 與諸苾蒭在竹林園,有一苾芻而説頌曰:‘若人壽百歲不見白水鶴,不如一日生得見白水鶴。’”

梵夾

亦作“ 梵莢 ”。亦作“ 梵筴 ”。1.佛書。佛書以貝葉作書,貝葉重迭,用板木夾兩端,以繩穿結,故稱。 唐 李賀 《送沉亞之歌》:“白藤交穿織書笈,短策齊裁如梵夾。” 王琦 匯解引 唐 杜寶 《大業雜記》:“新翻經本,從外國來,用貝多樹葉,形似枇杷葉而厚大,橫作行書,約經多少,綴其一邊如牒然,今呼為梵夾。”《資治通鑑·唐懿宗鹹通三年》:“又於禁中設講席,自唱經,手録梵夾。” 胡三省 註:“梵夾,貝葉經也;以板夾之,謂之梵夾。” 清 趙翼 《祥符寺》詩:“前朝留梵莢,籤軸至今縢。”自註:“寺有 宣德 中所頒全部藏經。”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宋時西域取經故事》:“北 天竺 僧 天息災 與 施護 ,各持梵筴來獻,此 宋 時取經故事也。”

(2).指用板夾兩端以繩穿結的書籍裝幀樣式。 宋 王鞏 《聞見近錄》:“國書嚴奉,未有如玉牒者。祖宗以來,用金花白羅紙,金花紅羅褾,黃金軸。 神宗 時,詔為黃金梵筴,以軸大難披閲也。”

多羅

(1).梵文Pattra的譯音。亦譯作“貝多羅”。樹名。即貝多樹。形如棕櫚,葉長稠密,久雨無漏。其葉可供書寫,稱貝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恭建那補羅國》:“城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周三十餘里。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採用。” 唐 杜甫 《山寺》詩:“吾知多羅樹,卻倚蓮花臺。”參閱《翻譯名義集·林木》。

(2).食器。《南史·夷貊傳上·扶南國》:“﹝ 毗騫王 ﹞常遺 扶南王 純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圓盤,又如瓦塸,名為多羅,受五升,又如椀者受一升。”

(3).脂粉盒。《太平御覽》卷七一七引 南朝 宋 何承天 《纂文》曰:“多羅,粉器。” 清 王士禛 《秦淮雜詩》之十六:“玉牎清曉拂多羅,處處憑欄更踏歌。盡日凝妝明鏡里;水晶簾影映橫波。”也用作脂粉的代稱。 唐 顧甄遠 《惆悵詩》之七:“若為多羅年少死,始甘人道有風情。”多羅年少,指傅粉人。

(4).魯莽。 元 無名氏 《爭報恩》第三折:“我可也千不合,萬不合,一時間做事忒多羅。”

(5).滿語美稱,加在爵位的前面。如“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又稱郡王、貝勒的女兒為“多羅格格”。

釋妙聲名句,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名句

詩詞推薦

僧蹊盡種苾芻草,梵夾遍寫多羅經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