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

作者:釋妙聲 朝代:元代

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原文

楞伽山如九疊屏,何年截取匡廬青。

方同楚客賦招隱,不學詩人吟采苓。

僧蹊盡種苾芻草,梵夾遍寫多羅經。

諸天只在雨花外,音樂六時來窈冥。

詩詞問答

問: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的作者是誰?答:釋妙聲
問: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青韻

參考注釋

楞伽

亦作“ 楞迦 ”。1.山名。梵文音譯。在古 師子國 (今 斯里蘭卡 )境。相傳佛在此山說經。 宋 王安石 《化城閣》詩:“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漢上。”《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若非圓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頂人。”

(2).指《楞伽經》。梵名。有四種漢文譯本,今存三種。此經提出五法、三性、八識等大乘教義,後人在詩文中常有徵引。 唐 韋應物 《寄恆璨》詩:“今日郡齋閒,思問《楞伽》字。” 明 高啟 《楞伽寺》詩:“《楞伽》義未曉,塵累方自恥。” 清 姚鼐 《法源寺》詩:“欲偕投紱老,終日問《楞迦》。” 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法相名為《瑜伽師地》,雖與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師有幾’之文。此則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

截取

從整體中切取一部分

匡廬

指 江西 的 廬山 。相傳 殷 周 之際有 匡俗 兄弟七人結廬於此,故稱。《後漢書·郡國志四·廬江郡》“ 尋陽 南有 九江 ,東合為 大江 ” 劉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遠 《廬山記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際,隱遯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止為仙人之廬而命焉。” 唐 白居易 《草堂記》:“ 匡廬 奇秀,甲天下山。” 明 吳國倫 《鄱陽湖》詩:“欲向 匡廬 臥白雲, 宮亭 水色晝氤氳。” 魯迅 《熱風·估<學衡>》:“ 匡廬 峨眉 ,山也,則曰紀游,采硫訪碑,務也,則曰日記。” 林伯渠 《廬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廬山韻》:“ 匡廬 勝境都爭識,流水高山特逞奇。”參見“ 匡俗 ”。

楚客

(1).指 屈原 。 屈原 忠而被謗,身遭放逐,流落他鄉,故稱“楚客”。 唐 李白 《愁陽春賦》:“ 明妃 玉塞, 楚 客楓林,試登高而望遠,痛切骨而傷心。” 唐 李商隱 《九日》詩:“不學 漢 臣栽苜蓿,空教 楚 客詠江蘺。” 宋 賀鑄 《海陵西樓寓目》詩:“王孫莫顧 漳 濱臥,漁父何知 楚 客才。”

(2).泛指客居他鄉的人。 唐 岑參 《送人歸江寧》詩:“ 楚 客憶鄉信,向家湖水長。” 唐 顧兆熊 《送友人歸漢陽》詩:“罇前別 楚 客,雲水思縈回。” 宋 柳永 《卜運算元》詞:“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 楚 客登臨,正是暮秋天氣。”

招隱

(1).徵召隱居者出仕。 唐 高適 《留別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詩:“幸逢明盛多招隱,高山大澤徵求盡。” 明 楊慎 《春興》詩:“難教遲暮從招隱,擬把生涯學醉歌。” 清 周亮工 《與王啟伯總戎》詩:“ 小山 有賦人招隱,大樹無心世任看。”

(2).招人歸隱。 唐 駱賓王 《酬思玄上人林泉》詩:“聞君招隱地,髣髴 武陵 春。” 明 薛蕙 《草堂》詩:“珍重故人招隱意,草堂南郭可淹留。” 清 楊承憲 《三姝媚》詞:“拂拂空香,引訪秋騷客,來歌招隱。”

不學

(1).不學習;不求學。《論語·季氏》:“不學《詩》,無以言。” 晉 葛洪 《抱朴子·疾謬》:“誠知不學之弊,碩儒之貴。” 宋 曾鞏 《宜黃縣縣學記》:“蓋以不學未成之材而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後,而治不教之民,嗚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賊盜刑罰之所以積,其不以此也歟?”

(2).謂沒有學問。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又以《文選》 李善 注在五臣後,其疏淺不學,幾於 王侍書 題閣帖矣!”《老殘遊記》第三回:“兄弟以不學之資,聖恩叫我做這封疆大吏。”

詩人

作詩的名人

生來就是一個詩人,不是造就出來的

苾芻

亦作“ 苾蒭 ”。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語以喻出家的佛弟子。為受具足戒者之通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僧訶補羅國》:“大者謂苾芻,小者稱沙彌。” 唐 白居易 《東都十律大德長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記》:“前後講毗尼三十會,度苾蒭百千人。”《西遊記》第十三回:“﹝ 三藏 ﹞又念一卷《孔雀經》,及談苾蒭洗業的故事。” 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時 阿難陀 與諸苾蒭在竹林園,有一苾芻而説頌曰:‘若人壽百歲不見白水鶴,不如一日生得見白水鶴。’”

梵夾

亦作“ 梵莢 ”。亦作“ 梵筴 ”。1.佛書。佛書以貝葉作書,貝葉重迭,用板木夾兩端,以繩穿結,故稱。 唐 李賀 《送沉亞之歌》:“白藤交穿織書笈,短策齊裁如梵夾。” 王琦 匯解引 唐 杜寶 《大業雜記》:“新翻經本,從外國來,用貝多樹葉,形似枇杷葉而厚大,橫作行書,約經多少,綴其一邊如牒然,今呼為梵夾。”《資治通鑑·唐懿宗鹹通三年》:“又於禁中設講席,自唱經,手録梵夾。” 胡三省 註:“梵夾,貝葉經也;以板夾之,謂之梵夾。” 清 趙翼 《祥符寺》詩:“前朝留梵莢,籤軸至今縢。”自註:“寺有 宣德 中所頒全部藏經。”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宋時西域取經故事》:“北 天竺 僧 天息災 與 施護 ,各持梵筴來獻,此 宋 時取經故事也。”

(2).指用板夾兩端以繩穿結的書籍裝幀樣式。 宋 王鞏 《聞見近錄》:“國書嚴奉,未有如玉牒者。祖宗以來,用金花白羅紙,金花紅羅褾,黃金軸。 神宗 時,詔為黃金梵筴,以軸大難披閲也。”

羅經

即指南針

諸天

(1).佛教語。指護法眾天神。佛經言欲界有六天, * 之四禪有十八天,無 * 之四處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韋馱天等諸天神,總稱之曰諸天。《長阿含經》卷一:“佛告比丘, 毗婆屍菩薩 生時,諸天在上於虛空中,手執白蓋寶扇,以障寒暑風雨塵土。” 南朝 宋 謝靈運 《曇隆法師誄》序:“且三界迴沉,諸天倏瞬。”《敦煌變文匯錄·頻婆娑羅王后宮綵女功德意供養塔生天因緣變文》:“人民歡喜皆稱嘆,諸天愛護讚精明。”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法堂里擺列著諸天聖像。”《西遊記》第十七回:“諸天遂來洞口報知。”

(2).指神界的眾神位。後泛指天界;天空。 唐 穀神子 《博異志·陰隱客》:“修行七十萬日,然後得至諸天,或 玉京 、 蓬萊 、 崑閬 、 姑射 。” 清 林則徐 《即目》詩:“不知身與諸天接,卻訝雲從下界生。”

只在

(1).總在;仍在。 宋 蘇軾 《殢人嬌·贈朝雲》詞:“朱脣筯點,更髻鬟生彩。這些箇,千生萬生只在。” 宋 李萊老 《謁金門》詞:“舊恨新愁都只在,東風吹柳帶。”《三國志平話》卷中:“見二嫂靈前燒香奠酒啼哭, 關公 笑曰:二嫂休哭,哥哥只在里。”

(2).就在。 唐 賈島 《尋隱者不遇》詩:“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水滸傳》第八回:“那人問道:‘ 薛端公 在何處住?’ 董超 道:‘只在前邊巷內。’”《二刻拍案驚奇》卷九:“﹝ 龍香 ﹞心下道:‘佳期只在今夜了,便宜了這酸子。’”

雨花

(1).雨中的花。 唐 李紳 《真娘墓》詩:“愁態自隨風燭滅,愛心難逐雨花輕。” 前蜀 韋莊 《江南送李明府入關》詩:“雨花煙柳傍江邨,流落天涯酒一罇。” 明 何景明 《秋日雜興》詩之二:“雨花風葉總堪憐,海燕江鷗各渺然。”

(2).雨水飄散時的小水花。 唐 劉長卿 《題靈祐和尚故居》詩:“風竹自吟遙入罄,雨花隨淚共霑巾。” 元 迺賢 《賣鹽婦》詩:“雨花灑鹽鹽作鹵,背負空筐淚如縷。”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九》:“飛沫倒捲,屑玉騰珠,遙灑人衣面,白日間真如雨花雪片。”

(3).喻雪。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乾象·雪》:“ 楊維楨 《雪》詩:龍噴雨花天作瑞。”

(1).佛教故事。佛祖說法,諸天降眾花,滿空而下。 唐 杜甫 《謁文公上方》詩:“吾師雨花外,不下十年餘。” 仇兆鰲 註:“《續高僧傳》: 法雲 講《法華經》,忽感天花,狀如飛雪,滿空而下,延於堂內,升空不墜。又 勝光寺 道宗 講《大論》,天雨眾花,旋繞講堂,飛流戶內。” 宋 林逋 《送昱師赴請姑蘇》詩:“當知舉如意,寶地雨花頻。” 明 高啟 《次韻靈隱復見心長老見寄兼簡泐禪師》:“書到喜聞雙徑老,雨華新散滿瑤京。”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四七:“道場馣馤雨花天, 長水 宗風在目前。”參閱《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

(2). 雨花台 的省稱。 清 錢謙益 《金陵雜題絕句》之六:“抖擻征衫趂馬蹄,臨行漬酒 雨花 西。”

音樂

有節奏、旋律或和聲的人聲或樂器音響等配合所構成的一種藝術

六時

(1).攻伐他國的六種時機。《逸周書·武紀》:“伐國有六時、五動、四順。間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約,此謂六時。”

(2).佛教分一晝夜為六時:晨朝、日中、日沒、 * 、中夜、後夜。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乃起九層磚墖,形相巍然,六時虔拜。” 吳兆宜 註:“《龍樹十住論》:菩薩晝夜各有三時,於此六時禮拜十方諸佛。”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六時合成一日一夜,晝三夜三。” 唐 李商隱 《題白石蓮華寄楚公》詩:“白石蓮花誰所共?六時長捧佛前燈。” 清 錢謙益 《仙壇倡和詩》之三:“已悔六時違淨業,誰傳四始立詩宗。”

(3).古分一晝夜為十二時,晝夜分言,則謂“六時”。常以指白日。《南齊書·武帝紀》:“喪禮每存省約,不須煩民。百官停六時入臨,朔望祖日可依舊。”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到京知夫行蹤》:“七寶樓晶光耀日,六時里頻響洪鐘。” 清 周亮工 《須江延醫》詩:“過嶺人傳多瘴癘,六時茗粥自兢兢。”

窈冥

(1) 〈方〉

(2) 幽暗;昏暗

(3) 深奧。也作“杳冥”

詩詞推薦

  • 題周希稷清閟軒

    喻良能宋代〕之子蘊琅玕,幽軒足考槃。蘢蔥煙翠濕,瑣碎日光寒。似向蘭亭見,全勝墨三看。是中雖信美,未可懶彈冠。
    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原文_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
  • 廬山瀑布

    范仲淹宋代〕靈源何太高,北斗想可挹。凌日五光直,逗雲千仞急。白虹下澗飲,寒劍倚天立。闊電不得瞬,長雷無敢蟄。萬丈
  • 向綠軒有警

    乾隆清代〕林葉未放綠,林軒卻稱向。向實意所存,綠待春之鬯。當其未綠時,向者應怏怏。人情弗大殊,於我豈無望。
  • 秋夜偶成 其一

    王冕元代〕風雷不改舊山河,華屋年深蔓綠蘿。龍柱雲消金氣冷,鳳台人去月明多。英雄空聽生銅吼,感慨誰知白石歌。轉首
    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原文_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
  • 次韻胡元用末利花

    樓鑰宋代〕殘暑未盡秋欲來,玉刻萬葉瓊英開。孤標雅韻一枝足,江上紫翠空成堆。素娥長與明月約,青女細把輕綃裁。主人
  • 題黃溪壁二首

    趙蕃宋代〕此邦茶品固多有,聞說黃溪獨未嘗。何日敲門辱持贈,更須高誦碧雲章。
    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原文_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
  • 九日次王善夫韻

    陳某宋代〕道路多荊棘,塵埃滿客衣。西風九日至,往事百年非。王粲思何切,馮驩嘆未歸。只因江漢遠,卻使雁鴻稀。
  • 代賀皇太子生日詩二首

    李劉宋代〕朱芾皇皇問寢門,青宮喜氣滿乾坤。江清淮晏干戈息,淵默雷聲匕鬯尊。端冕常年親舉禮,遠庖此日剩明恩。直將
  • 題夏圭山水

    乾隆清代〕焦墨曾聞待詔精,山川韶秀繞江城。殊非畫院殊蒙瓚,亦有幽居亦利名。野水漲生落漁網,春田雨過出村耕。展觀
  • 白溝

    劉因元代〕寶符藏山自可攻,兒孫誰是出群雄。幽燕不照中天月,豐沛空歌海內風。趙普元無四方誌,澶淵堪笑百年功。白溝
  • 寄信道

    陳與義宋代〕衡山未見意如飛,浩蕩風帆不可期。卻憶府中三語掾,空吟江上四愁詩。高灘落日光零亂,遠岸叢梅雪陸離。剩欲
  • 席上探得隨字送曼叔密學赴太原

    陳襄宋代〕帝念唐風古未衰,便蕃恩寵命中師。暫驅太守折幡去,應有兒童竹馬期。塞外煙雲千里靜,帳前貔虎萬兵隨。誰憐
  • 陳子厚送韶鴨將以七絕因次其韻

    吳芾宋代〕久聞韶鴨有靈蹤,首尾俱輕快御風。公獨惠然持見贈,應知野性與余同。
    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原文_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
  • 瀠文榭

    乾隆清代〕我昔趙州寺,畫觀吳道子。誠為入神手,楣間文武水。文固儒士同,武乃壯夫擬。魚雅與鷹揚,各具其妙理。斯榭
  • 送張籍歸江東

    王建唐代〕清泉浣塵緇,靈藥釋昏狂。君詩發大雅,正氣回我腸。復令五彩姿,潔白歸天常。昔歲同講道,青襟在師傍。出處
  • 卜運算元

    吳潛宋代〕春事到西湖,處處梅花笑。抖擻長安車馬塵,眼底青山好。身世兩悠悠,歲月間中老。極目煙波萬頃愁,此意誰知
    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原文_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
  • 送夢英大師

    楊徽之唐代〕獨攜瓶錫欲春殘,深入終南路屈盤。萬象幽玄吟里見,一心圓寂定中觀。翠微寺在杉松老,紫閣峰高水石寒。莫憑
    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原文_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
  • 記夢

    陸游宋代〕夢泛扁舟禹廟前,中流拂面風泠然。樓台縹緲知幾疊,雲物點綴多餘妍。蓮房芡觜采無主,漁歌菱唱聲滿川。夢中
  • 兩僧相繼而化有感二首·其二

    釋德洪宋代〕賓朋鴛鷺門如市,聲價靈延一世驚。只有片時人看好,死生那解替人行。
  • 答黃充

    陳師道宋代〕我無置錐君立壁,舂黍作麋甘勝蜜。綈袍不受故人意,藥餌肯為兒輩屈。割白鷺股何足難,食盧鶿肉未為失。暮年
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原文_次韻游石湖五首·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