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新正試筆》
全文:
律應青陽杓轉斗,春隨曙色敷九有。
仙木祥徵茀祿辰,綵槃香泛廜㢝酒。
太和玉帛八瀛朝,黼扆垂衣端拱手。
昇平際運敢自矜,兢業因心期永守。
街前爆竹物象熙,樓頭積雪天恩厚。
億萬人增億萬年,東皇善錫無量壽。
參考注釋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玉帛
(1) 玉器和絲織品,古時用於祭祀,國與國間交際時用做禮物
(2) 泛指財物
八瀛
(1).八海。《舊唐書·代宗紀論》:“雖 神禹 之乘四載, 玄冥 之灑八瀛,亦不能堙洪濤而撲烈焰者,何也?良以勢既壞而不能遽救也。”
(2).古謂 中國 的四方四隅皆有瀛海環其外,故亦以借指世界。 清 趙翼 《古詩》之十:“此又昔所無,今且遍八瀛。”
黼扆
(1).古代帝王座後的屏風,上畫斧形花紋。《書·顧命》:“狄設黼扆綴衣。” 孔 傳:“扆,屏風,畫為斧文,置戶牖間。”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敷表降闕,獻替黼扆。”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續集·黼扆》:“謹按禮書白與黑間為黼扆,則屏障畫黼文於其上,取分辨昭彰之義無疑矣。”
(2).借指帝王。 唐 顏真卿 《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右丞相上柱國贈太尉廣平文貞公宋公神道碑銘》:“登聞黼扆,驟列繡裳。”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勞侵黼扆,士失耕農。” 明 劉基 《感興》詩之三:“神謀不是閭閻識,廟算誰聞黼扆思。”
(3).指帝座。 清 朱琦 《感事》詩:“至尊勞旰食,軍書叢黼扆。”
垂衣
見“ 垂衣裳 ”。
拱手
(1) 妥協地;順從地
拱手相讓
(2) 容易,毫不費力地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 西河之外。—— 漢· 賈誼《過秦論》
乾隆名句,新正試筆名句
名句推薦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孟子·離婁章句下·第十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