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四十七·天可度(惡詐人也)》
全文:
天可度,堯舜羲和璿璣示其端。
地可量,豎亥盧敖亦略涉其邊。
曰惟人心不可防,然而人心亦不出乎誠偽間。
眸子不能掩其惡人焉。
廋哉孟子言,誠則明而偽則暗,明乃公而偽乃奸。
但愁已之誠不至因明有蔽,奚慮他之偽日滋為奸以乾。
參考注釋
不至
(1).不到。《禮記·坊記》:“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2).不必。 漢 桓寬 《鹽鐵論·憂邊》:“夫治亂之端,在於本末而已,不至勞其心而道可得也。”《漢書·儒林傳·申公》:“為治者不至多言,顧力行如何耳。”
(3).不至於,表示不會出現某種結果。《二刻拍案驚奇》卷九:“ 鳳生 終是留心,不至大醉。” 茅盾 《子夜》五:“兄弟本來以為 周仲偉 和 陳君宜 兩位是買辦出身,手面總不至十分小,所以存心拉攏。”
因明
亦稱“因明論”。古代 印度 五明之一。音譯為醯都費陀,意譯為因明。“因”指原因、根據、理由;“明”義為學術。因明即關於邏輯推理的學說,隨佛教傳入 中國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案達羅國》:“昔佛世尊善權導物,以慈悲心,説因明論,綜括妙理,深究微言。 如來 寂滅,大義泯絶。今者, 陳那菩薩 福智悠遠,深達聖旨,因明之論重弘茲日。”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我生天上,久遠超出因明,內外五明,神明第一。” 章炳麟 《無神論》:“然則神造萬物,亦必被造於他,他又被造於他,此因明所謂‘犯無窮過’者。”
乾隆名句,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四十七·天可度(惡詐人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