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椎髻李將軍,反袂悲號與武別

沈遼蘇武歸漢圖一首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沈遼的《蘇武歸漢圖一首》

全文:
蘇武不辱漢廷節,生辭匈奴歸北闕。
胡服椎髻李將軍,反袂悲號與武別
陰山茫茫天將雪,北風吹旗旗欲裂。
金瓶釃酒具未設,胡兒解鞍沙上歇。
使者左驂黃金玦,紫騮白顛推奇骨。
山前牧羊原野闊,漢日正斜發未發。
從官揮涕不敢謁,摻袪欲究胸中說。
青海厄窮十九年,來時壯強今白髮。
同行吏士半物故,韜中節旄盡落脫。
將軍鷙忿不可奪,老母已誅族已滅。
心知罪惡上通天,甘死胡塵同斷櫱。
功名逆順雖不類,胡漢死生從此決。
夙昔遺芳在圖史,追想山川一騷屑。
巧工寓意在恍惚,墨妙筆精世稱絕。
唯有千秋不斷情,至今亭亭隴頭月。

沈遼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胡服

指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服裝。後亦泛稱外族的服裝。《後漢書·五行志一》:“ 靈帝 好胡服、胡帳、胡牀、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族皆競為之。”《資治通鑑·梁敬帝太平元年》:“﹝ 齊顯祖 ﹞或身自歌舞,盡日通宵,或散髮胡服,雜衣錦綵。”《宣和遺事》後集:“自屏後呼其妻出拜二帝曰:‘此女汝家人也。’婦人出拜已,衣胡服,二帝不能識之。” 陳去病 《論戲劇之有益》:“我伯叔,我昆弟,我親戚故舊,固猶是冠胡冠服胡服,以苟安其奴隸也。”參見“ 胡服騎射 ”。

椎髻

亦作“ 椎結 ”。1.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史記·貨殖列傳》:“ 程鄭 , 山東 遷虜也,亦冶鑄,賈椎髻之民,富埒 卓氏 ,俱居 臨邛 。”《漢書·李陵傳》:“兩人皆胡服椎結。” 顏師古 註:“結讀曰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或斷髮,或椎髻,露形無服,塗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 郭沫若 《女神·湘纍》:“老翁一人,銀髮椎髻,白須髯,袒上身。”借指椎髻之人或其所居之區。 唐 李鹹用 《和吳處士題村叟壁》:“椎髻擔餔餉,龐眉識稔年。” 宋 梅堯臣 《送廣西提刑潘比部》詩:“ 桂林 地險通椎髻, 陽朔 峯奇削劍鋩。” 清 夏燮 《中西紀事·五口釁端》:“竊懼東南異日之憂,不在長毛,而在椎髻也。”

(2). 漢 梁鴻 妻 孟光 “椎髻,著布衣”,願與“梁鴻”俱隱。後遂以“椎髻”形容為妻賢良,衣飾簡樸,與夫共志。 明 吳從先 《金小品傳》:“澹泊以明得意,即椎髻而前,守約以示無求。” 清 唐孫華 《遣家人迎內入都》詩:“啼妝應損當年面,椎髻須留見在身。” 王闓運 《蔡夫人墓志銘》:“ 姜生 遊學,婦織姑炊,割彼私孌,坐駛芳時,椎髻偕隱。”參見“ 椎布 ”。

將軍

(1)

(2) 下象棋時攻擊對方的“將”或“帥”

(3) 將西洋棋中的“王”暴露在對方棋子前,以致如果不是“王”被馬上保護起來(如在其間放上另一棋子),則下一步便可能被對方吃掉

(4) 比喻給人出難題,使人感到難辦

他當眾將了我一軍,要我表演舞蹈

反袂

用衣袖拭淚。形容哭泣。《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孔子家語·辯物》:“反袂拭面,涕泣沾衿。” 唐 鄭澣 《唐故同州司兵參軍杜行方墓志銘》:“有子五人, 碩 、 顥 、 顗 、 頎 ,其幼小字曰 老老 ;女子子二人,皆柴立致毀,弔賓為之反袂。”

悲號

(1).悲傷呼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民皆引領而望,傾耳而聽,悲號仰天,叩心而怨上。” 唐 李白 《北上行》:“慘慽冰雪裡,悲號絶中腸。”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尹文端公》:“次年召還,臨行時,吏民環送悲號。” 郭沫若 《十批判書·莊子的批判》:“他常常在慨嘆,有時甚至於悲號。”

(2).悲涼的嗥叫聲。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臣聞騏驥長鳴, 伯樂 昭其能;盧狗悲號, 韓國 知其才。” 宋 司馬光 《和王介甫巫山高》:“清狖悲號裂翠崖,老蛟怒鬭摧丹壁。”

沈遼名句,蘇武歸漢圖一首名句

詩詞推薦

胡服椎髻李將軍,反袂悲號與武別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