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固爾札廟火用唐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韻並效其體》
全文:
拓土今踰吐谷渾,奚論邏逤將河源。
何來狂童欲竊吞,再整戎車安輕軒。
亂之不戢終自燔,師壓波羅塔拉原。
義所動彼亦履坤,諸鄂拓兵無際垠。
狡計近窺喇嘛垣,盜駝馬逃藉桑門。
人思見日汝蔽暾,名佛弟子心狙猿。
如魚背龍竊友黿,雕不搏鴞乃搏鵾。
以致遊魂遠跳奔,衣黃空忝人中尊。
固爾札本庵羅園,天人供養莊嚴繁。
朝螺暮鼓法音喧,仲氏吹篪伯氏塤。
剎竿高標金字幡,胡僧碧眼脫其褌。
露兩肩肘及兩臀,羊鹿牛徒示三轅。
天龍軍遲屬櫜鞬,修羅乾闥挾雙轓。
掃其穢跡風以㠾,火輪轉法羞脤膰。
炎官祝融朱雲屯,烈飆出穴*口如盆。
鑠金爛石焦窪樽,四大誰解無生言。
那伽不為吐水翻,有其成之毀必反。
賓頭盧瞋目雙䁔,如彼葉落還歸根。
淨業何有於烏孫,創興黃教駢肩跟。
假藉敬佛市惠恩,亦欲貽法其曾元。
二世滅裂不可援,狼貪虎攫難盡論。
汝狡避禍來謁閽,膝前面陳涕漬痕。
憐汝賚汝安汝魂,解衣推食奚汝冤。
野心背德義何存,固應天殛絕爾飧。
洛那各方非世婚,去歲劫撂遭爾昆。
三窟未必容爾蹲,小大怨汝奚騰鶱。
亦月申酉利復怨,銷兵魚海靖鯨鯤。
璆琳琅玕貢昆崙,四西勒圖何瞀昏。
助逆不當遭劫焚,朅和韓韻足解煩,泰山北斗一抑捫。
參考注釋
三窟
三個洞穴。《戰國策·齊策四》:“ 馮諼 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後以喻多種圖安避禍的方法。 三國 魏 吳質 《答東阿王書》:“深蒙 薛公 折節之禮,而無 馮諼 三窟之效。” 宋 蘇軾 《再用前韻寄莘老》:“君不見 夷甫 開三窟,不如 長康 號痴絶。”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但他得救之後,無非以為占了便宜,何嘗改悔;並且因為是早已營就三窟,又善於鑽謀的,所以不多時,也就依然聲勢赫奕,作惡又如先前一樣。”
未必
不一定;不見得
未必有其實也。——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清· 劉開《問說》
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
未必不過此已忘。——《聊齋志異·促織》
他未必去北京
小大
(1).小的和大的。有時猶雲一切、所有。《書·顧命》:“柔遠能邇,安勸小大庶邦。”《左傳·莊公十年》:“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北史·樂運傳》:“大尊比來小大之事,多獨斷之。” 清 黃鷟來 《詠史》之一:“曠觀宇宙內,小大何相蒙?”
(2).引申指長的和幼的、輕的和重的等。《荀子·非相》:“故長短小大善惡形相,非吉凶也。”《詩·小雅·楚茨》:“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鄭玄 箋:“小大,猶長幼也。”《禮記·王制》:“疑獄,氾與眾共之。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鄭玄 註:“小大,猶輕重也。”《禮記·樂記》:“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 鄭玄 註:“小大,謂高聲正聲之類也。”
(3).特指小孩和大人。意謂全家。 晉 王羲之 《十七帖》:“瞻近無緣,省告,但有悲嘆。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晉 王羲之 《十七帖》:“ 武 妹小大佳也。”
(4).指兒子。《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 淵 亦恐 權 遠不可恃,且貪貨物,誘至其使,悉斬送 彌 晏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宿舒 、 孫綜 前到 吳 ,賊 權 問臣家內小大, 舒 、綜對臣有三息。” 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安中令大度》:“喚小大取鐁鑼將篦照來。中令自就地取幞頭,用公服袖揩拭。”
騰鶱
飛升,升空。 唐 韓愈 《和侯協律詠筍》:“得時方張王,挾勢欲騰鶱。” 宋 洪邁 《容齋五筆·騫鶱二字義訓》:“鶱,虛言切,飛貌。” 明 顧夢遊 《焦山紀游》詩:“直上轉蒼翠,雲際猶吐吞,遂振所攜策,登頓若騰鶱。”
乾隆名句,固爾札廟火用唐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韻並效其體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