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題林逋詩帖卷五疊前韻》
全文:
五詩二札逋翁跡,札作冊方詩捲曲。
同弆石渠最上乘,璧合珠聯兩結綠。
即今攜以隨南巡,對景坡詩六賡玉。
卷三王跋冊七家,要皆法眼非流俗。
我詩卷冊乃並書,如火傳薪燈引燭。
其分其合總聽之,所詠胥隨無不足。
便使分為各一臠,享照千秋同鼎肉。
縷陳顛末識珍重,七言當記仍親錄。
林為夷清蘇尹任,宮商雖別原同曲。
幸哉孤山山之陰,又得重來撫松竹。
卻惜柴桑未經到,泉明孤醉東籬菊。
參考注釋
三王
(1).指 夏 、 商 、 周 三代之君。(1) 夏禹 、 商湯 、 周武王 。《穀梁傳·隱公八年》:“盟詛不及三王。” 范寧 註:“三王,謂 夏 、 殷 、 周 也。 夏後 有 鈞臺 之享, 商湯 有 景亳 之命, 周武 有 盟津 之會。”(2) 夏禹 、 商湯 、 周文王 。《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趙岐 註:“三王, 夏禹 、 商湯 、 周文王 是也。”(3) 商湯 、 周文王 、 周武王 。《尸子》卷下:“ 湯 復於 湯丘 , 文王 幽於 羑里 , 武王 羈於王門; 越王 棲於 會稽 , 秦穆公 敗於 崤塞 , 齊桓公 遇賊, 晉文公 出走,故三王資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2).指 周 之 太王 、 王季 、 文王 。《國語·周語下》:“以太蔟之下宮,布令於 商 ,昭顯文德,底 紂 之多罪,故謂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 韋昭 註:“三王, 太王 、 王季 、 文王 也。”
(3). 王 姓三名人之合稱。(1) 漢 之 王奉光 、 王商 、 王鳳 。《漢書·王商史丹等傳贊》:“自 宣 、 元 、 成 、 哀 外戚興者, 許 、 史 、三 王 、 丁 、 傅 之家,皆重侯累將。” 顏師古 註:“三王,謂 邛成侯 及 商 、 鳳 三家也。” 邛成侯 , 王奉光 的封爵。(2) 漢 之 王尊 、 王章 、 王駿 。《漢書·王吉傳》:“先是京兆有 趙廣漢 、 張敞 、 王尊 、 王章 ,至 駿 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 趙 、 張 ,後有三 王 。’” 晉 潘岳 《西征賦》:“ 趙 張 三 王 之尹京, 定國 釋之 之聽理。”(3) 唐 之 王珣 、 王璵 、 王瑨 。《新唐書·王珣傳》:“﹝ 王方翼 ﹞子 珣 ,字 伯玉 ,與兄 璵 、弟 瑨 以文學稱,時號‘三王’。”(4) 唐 之 王勃 、 王緒 、 王仲舒 。 唐 韓愈 《新修滕王閣記》:“及得三 王 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 清 錢謙益 《寄侯豫章督學江西》詩:“勵俗蒸嘗先兩廟,採風詞翰繼三 王 。”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四三王》:“ 唐 滕王閣 有三 王 、則 王勃 作序, 王緒 作賦, 王仲舒 作修閣記也。”
法眼
(1).佛教語。“五眼”之一。謂菩薩為度脫眾生而照見一切法門之眼。《無量壽經》卷下:“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渡彼岸。” 慧遠 義疏:“智慧型照法,故名法眼。” 宋 蘇軾 《十*八*大阿羅漢贊·阿氏多尊》詩:“各研於心,得法眼正。”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佛肉眼見四十里》:“佛氏五眼:一曰肉眼,二曰天眼,三曰慧眼,四曰法眼,五曰佛眼。”
(2).指敏銳、精深的眼力。 明 屠隆 《綵毫記·預識汾陽》:“ 李先生 人天法眼,説此人奇偉必是不凡。”《儒林外史》第四回:“我這老師看文章是法眼,既然賞鑒令郎,一定是英才可賀。” 魯迅 《吶喊·明天》:“ 王九媽 ,你有年紀,見的多,不如請你老法眼看一看。”
流俗
(1) 世俗,一般的風俗習慣
文史星曆近乎仆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
詆盡流俗
(2) 也指一般的風俗習慣。另指世俗之人
乾隆名句,題林逋詩帖卷五疊前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