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先秦公羊高的《吳子使札來聘》
全文:
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
何賢乎季子?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謁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
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
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
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
”皆曰諾。
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
”故謁也死,餘祭也立。
餘祭也死,夷昧也立。
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
僚者長庶也,即之。
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爾。
闔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
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子,我宜當立者也。
僚惡得為君?”於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
季子不受,曰:“爾殺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
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
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賢季子。
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
札者何?吳季子之名也。
春秋賢者不名,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季子者,所賢也,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參考注釋
讓國
將國家或封地的統治權讓給賢者。《公羊傳·僖公二十八年》:“何賢乎 叔武 ?讓國也。”《史記·張丞相列傳》:“ 玄成 時佯狂,不肯立,竟立之,有讓國之名。” 明 李東陽 《掛劍曲》:“平生讓國心,耿耿方在此。” 甘簃 《辛亥和議之秘史》:“宜速諫君讓國,自保全全。”
奈何
(1) 怎么辦
無可奈何
(2) 如何
奈何不禮
不予我城奈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3) 又
且為之奈何。
奈何取之盡錙銖。(錙銖(zīzhū ),古代重量單位,一銖等於二十四分之一兩,六銖為一錙,喻微小。)—— 唐· 杜牧《阿房宮賦》
奈何飲於酒肆。——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4) 懲治;對付
等我慢慢的奈何他
夷昧
猶蒙昧,暗昧。 三國 魏 阮籍 《通易論》:“ 庖犧氏 當天地一終,值人物憔悴,利用不存,法制夷昧,神明之德不通,萬物之情不類,於是始作八卦。”
季子
〈方〉∶約兩三月的一段時間
他家裡有病人,花了不少錢,這季子難買牛了
同母
謂同一母親所生。《禮記·檀弓上》:“ 公叔木 有同母異父之昆弟死,問於 子游 。”《史記·秦本紀》:“ 武公 弟 德公 ,同母 魯姬子 。”《晉書·祖納傳》:“﹝ 納 ﹞弟 約 與 逖 同母,偏相親愛。”
公羊高名句,吳子使札來聘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