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徐沖淵的《通明館灑掃二首》
全文:
聖恩寬大放還鄉,便著草鞋挑缽囊。
中路忽逢天柱招,一行今侍玉皇香。
浮舟載月苕溪上,倚杖瞻雲魏闕旁。
身到通明上頭館,好山驚見暮蒼蒼。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中路
(1).半路。《楚辭·九辯》:“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壓按而學誦。”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詩之十:“黃鵠游四海,中路將安歸。” 明 高啟 《張節婦詞》:“誰言妾有夫,中路棄妾身先殂。”
(2).路的當中。 漢 司馬相如 《上書諫獵》:“且夫清道而後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
(3).當中的一路。常指軍隊部署。《晉書·慕容暐載記》:“ 護 窮寇假合,王師既臨,則上下喪氣,曾不敢闚兵中路,展其螗蜋之心。” 宋 張唐英 《蜀檮杌》卷上:“是時 關東 危急, 蜀 中未寧, 莊宗 令宦者 向延嗣 往中路誅之。”《清史稿·饒餘敏郡王阿巴泰傳》:“聞敵伏兵於右,諸貝勒相約入隘必趨右,若出中路,與避敵同。”
(4).質量中等;普通。如:中路貨。
天柱
(1).古代神話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訓》:“昔者 共工 與 顓頊 爭為帝,怒而觸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維絶。”《神異經·中荒經》:“ 崑崙 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詩:“黨徒們呀,快把你們的頭顱借給我來!快把這北方的天柱碰壞!碰壞!”
(2).比喻負重任者。 田漢 《關漢卿》第五場:“可是自從讀了 文丞相 的《正氣歌》,才知道現在也還有這樣不愧前人的地維、天柱,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氣了。”
(3).耳的別名。《太平御覽》卷三六六引《長沙耆舊傳》:“太尉 劉壽 少遇相師,相師曰:‘耳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東 平度縣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七·萊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頂巉巖,聳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漢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號為南嶽,即此。《史記·孝武本紀》:“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東,登禮 潛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 潛縣 屬 廬江 , 南嶽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餘杭縣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滌山 ﹞其右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陝西 岐山 的別名。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四·鳳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屬於東方七宿中的角宿。《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經》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宮內,近東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氣也。”
一行
(1) 一面;一邊。表示兩個動作同時進行
(2) 一經
一行作吏
(3) 一群,多指同行的人
貧僧一行四人
玉皇
中國道教崇奉的天帝,即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簡稱玉皇大帝或玉帝。原是光嚴妙樂國王子,後捨棄王位到普明秀岩山中修道功成,輔國救民,濟度眾生。又經歷億萬劫才修成“玉皇大帝”。住在天上玉清境三元宮,是總管天上、人間一切禍福的尊神
徐沖淵名句,通明館灑掃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