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方回的《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
全文:
平地驚胥怒,滔天類鯀湮。
稍低三板水,不活百城人。
已拼過從絕,徒工徒倚頻。
鵠形無白粲,蜂起有黃巾。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鵠形
枯瘦貌。 宋 胡繼宗 《書言故事·貧乏》:“言飢餓者為鵠形。” 明 楊基 《桂林與蔣張二指揮觀兵》詩:“燕頷將軍髯似戟,鵠形俘虜面如刀。” 明 盧象昇 《借本屯田鼓鑄修城疏》:“臣每至一山邨,行數十里,或百餘里,但見人面鵠形之老稚,非踉蹌道旁,即展轉溝壑。”
白粲
(1).令罪人選精米以供祭祀。 秦 漢 時的一種刑罰,施於高級官員命婦及其後裔中的女子犯罪者。《漢書·惠帝紀》:“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當為城旦舂者,皆耐為鬼薪白粲。” 顏師古 注引 應劭 曰:“坐擇米使正白為白粲。”《漢書·刑法志》:“罪人獄已決,完為城旦舂,滿三歲為鬼薪白粲。”《後漢書·章帝紀》:“繫囚鬼薪、白粲已上,皆減本罪各一等。” 李賢 註:“男子為鬼薪,取薪以給宗廟。女子為白粲,使擇米白粲粲然。”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清理庶獄,分別輕繫重繫,使操作如白粲鬼薪之罰。”
(2).白米。《宋書·孝義傳·何子平》:“ 揚州 辟從事史,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人或問曰:‘所利無幾,何足為煩?’ 子平 曰:‘尊老在東,不辦常得生米,何心獨饗白粲。’” 宋 蘇軾 《送江公著知吉州》詩:“白粲連檣一萬艘,紅粧執樂三千指。” 明 王錂 《尋親記·得胤》:“白粲表芹意,紅葉不須題。”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須換銀米》:“﹝ 顧威明 ﹞遂令家人從旁細數,計削去四十三莖,立取白粲三百石送之。鬚之遭際,亦奇矣哉!”
蜂起
指很多人或事物如群蜂飛舞,紛然並起
黃巾
(1). 東漢 末年 張角 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因頭包黃巾而得名。《後漢書·皇甫嵩傳》:“ 角 ( 張角 )等知事已露,晨夜馳勑諸方,一時俱起,皆著黃巾為摽幟,時人謂之‘黃巾’。”《三國志平話》卷上:“黃巾併聚三十六萬。” 清 趙翼 《讀史》詩之七:“ 康成 居 北海 ,黃巾拜其門。” 毛澤*東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一章第二節:“從 秦 朝的 陳勝 、 吳廣 、 項羽 、 劉邦 起,中經 漢 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銅馬和黃巾……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
(2).借指作亂者,寇盜。 唐 杜甫 《遣憂》詩:“紛紛乘白馬,攘攘著黃巾。” 仇兆鰲 註:“白馬,指 侯景 。黃巾,指 張角 。是時 高暉 以城降 吐蕃 , 王獻忠 脅 豐王 珙 以迎 吐蕃 , 呂太一 乘機作亂,故云紛紛攘攘。” 明 徐渭 《沉叔子解番刀為贈》詩之二:“買驢南歸只兩句,只愁馬上逢黃巾。 叔子 見我無所仗,解刀贈我行色壯。” 清 孫枝蔚 《黃河舟中》詩之四:“更聞舟子語,前途滿黃巾。”
方回名句,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