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夾靜翻參色相,如來端的有三身

乾隆周鯤山水十幀·其八·松篁峭茜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周鯤山水十幀·其八·松篁峭茜》

全文:
老松弱竹合比鄰,豈必忘年覓友人。
梵夾靜翻參色相,如來端的有三身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梵夾

亦作“ 梵莢 ”。亦作“ 梵筴 ”。1.佛書。佛書以貝葉作書,貝葉重迭,用板木夾兩端,以繩穿結,故稱。 唐 李賀 《送沉亞之歌》:“白藤交穿織書笈,短策齊裁如梵夾。” 王琦 匯解引 唐 杜寶 《大業雜記》:“新翻經本,從外國來,用貝多樹葉,形似枇杷葉而厚大,橫作行書,約經多少,綴其一邊如牒然,今呼為梵夾。”《資治通鑑·唐懿宗鹹通三年》:“又於禁中設講席,自唱經,手録梵夾。” 胡三省 註:“梵夾,貝葉經也;以板夾之,謂之梵夾。” 清 趙翼 《祥符寺》詩:“前朝留梵莢,籤軸至今縢。”自註:“寺有 宣德 中所頒全部藏經。”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宋時西域取經故事》:“北 天竺 僧 天息災 與 施護 ,各持梵筴來獻,此 宋 時取經故事也。”

(2).指用板夾兩端以繩穿結的書籍裝幀樣式。 宋 王鞏 《聞見近錄》:“國書嚴奉,未有如玉牒者。祖宗以來,用金花白羅紙,金花紅羅褾,黃金軸。 神宗 時,詔為黃金梵筴,以軸大難披閲也。”

色相

(1) 色彩所呈現出來的質地面貌

我們可以從這塊玉的色相上斷定它是塊好料

(2) 如日光通過三稜鏡分解出的紅、橙、黃、綠、青、紫六種色相

(3) 佛教指事物的形狀外貌

無邊色相,圓滿光明

(4) 後來也指女子的姿色容貌

利用色相從事犯罪活動

如來

佛的別名。梵語意譯。“如”,謂如實。“如來”即從如實之道而來,開示真理的人。又為 釋迦牟尼 的十種法號之一。《金剛經·威儀寂靜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山慧遠法師誄》:“仰弘如來,宣揚法雨;俯授法師,威儀允舉。”《西遊記》第七回:“眾神隨至 寳蓮臺 下啟知, 如來 召請。” 清 趙翼 《大石佛歌》:“是誰鑿破山骨裂,幻出如來身半截。”

端的

(1) 果真;確實;果然

(2) 究竟

端的方管營、差撥兩位用心。——《水滸傳》

(3) 又

他端的從哪兒來?

(4) 底細;緣由;詳情

我一問起,方知端的

(5) ——“端的”多見於早期白話

三身

(1).傳說海外有國,國人一首三身。《山海經·海外西經》:“ 三身國 在 夏後啟 北,一首而三身。”《淮南子·墬形訓》:“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北至西南方,有…… 丈夫民 、 奇嵇股民 、 一臂民 、 三身民 。”

(2).佛教語。說法不一。通常指法身、報身和化身(或應身)。乃成佛所證之果。《金光明最勝王經·分別三身品》:“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唐 權德輿 《酬靈徹上人以詩代書見寄》詩:“已取貝多翻半字,還將陽燄諭三身。”《朱子語類》卷一二五:“佛氏所謂三身:法身者, 釋迦 之本性也;報身者, 釋迦 之德業也;肉身者, 釋迦 之真身而實有之人也。”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十四:“凡佛皆有三身:一曰法身,謂圓心所證;二曰報身,謂萬善所感;三曰化身,謂隨緣所現。”

乾隆名句,周鯤山水十幀·其八·松篁峭茜名句

詩詞推薦

梵夾靜翻參色相,如來端的有三身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