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薛能的《黃蜀葵》
全文:
嬌黃新嫩欲題詩,盡日含毫有所思。
記得玉人初病起,道家妝束厭禳時。
參考注釋
記得
想得起來;沒有忘記
一切都還記得
玉人
(1).雕琢玉器的工人。《周禮·考工記·玉人》:“玉人之事。” 賈公彥 疏:“雲玉人之事者,謂人造玉瑞、玉器之事。”《荀子·大略》:“ 和 之璧,井裡之厥也。玉人琢之,為天子寳。” 宋 劉克莊 《江西詩派序·呂紫微》:“余以 宣城 詩巧之如錦工機錦,玉人琢玉,極天下之巧妙。”
(2).玉雕的人像。 晉 王嘉 《拾遺記·蜀》:“ 河南 獻玉人,高三尺。”《北史·隱逸傳·崔賾》:“ 藍田 令 王曇 於 藍田山 得一玉人,長三四寸,著大領衣,冠幘。”
(3).容貌美麗的人。《晉書·衛玠傳》:“﹝ 玠 ﹞年五歲,風神秀異……總角乘羊車入市,見者皆以為玉人,觀之者傾都。”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 裴楷 ﹞麤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後多用以稱美麗的女子。 唐 元稹 《鶯鶯傳》:“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前蜀 韋莊 《秋霽晚景》詩:“玉人襟袖薄,斜憑翠欄乾。” 宋 謝逸 《南歌子》詞:“畫樓朱戶玉人家,簾外一眉新月、浸梨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魯公女》:“睹卿半面,長繫夢魂;不圖玉人,奄然物化。” 黃侃 《無題》詩:“春晚垂楊映畫樓,玉人微撥鈿箜篌。”
(4).對親人或所愛者的愛稱。 唐 權德輿 《送盧評事婺州省覲》詩:“客愁青眼別,家喜玉人歸。” 宋 張先 《菩薩蠻》詞:“玉人又是匆匆去,馬蹄何處垂楊路。”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快疾忙報與您姐姐,道門外玉人來也。” 元 無名氏 《百花亭》第三折:“則今朝別了玉人,多感承謝了盤費。”
(5).仙女。 唐 賈島 《登田中丞高亭》詩:“玉兔玉人歌里出,白雲誰似莫相和。” 唐 杜牧 《寄珉笛與宇文舍人》詩:“寄與玉人天上去, 桓將軍 見不教吹。”
病起
病癒。 宋 蘇舜欽 《病起》詩:“ 吳 天搖落奈愁何,病起風前白髮多。爭得 松江 變醇酒,拍浮終日恣酣歌。”
道家
先秦時期的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
妝束
(1).打扮,裝飾。 明 唐寅 《題桑》詩:“桑出羅兮柘出綾,綾羅粧束出娉婷。”《金*瓶*梅詞話》第一回:“金銀首飾,粧束身子。”《西遊補》第十三回:“ 小月王 大喜,一面令人傳旨,叫 踏空兒 不必鑿天;一面叫女子弟粧束搬戲。”
(2).猶服飾。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下》:“當時優家者流,粧束因可概見,而後世所為副淨等色,有自來矣。 唐 制如《霓裳》等舞,度數至多,而名號粧束,不可深考。”
(1).打扮的式樣。 宋 蔣捷 《賀新郎》詞:“待把宮眉橫雲樣,描上生綃畫幅。怕不是新來妝束。” 元 張翥 《露華·玉簪》詞:“幾度借取搔頭,別試 漢 宮妝束。” 魯迅 《南腔北調集·關於女人》:“不過,只要看有人出來唉聲嘆氣的不滿意女人的妝束,我們就知道當時統治階級的情形,大概有些不妙了。”
(2).打扮。 明 葉憲祖 《鸞鎞記·秉操》:“小娘子,你怎么這般妝束?”
厭禳
謂以巫術祈禱鬼神除災降福,或致災禍於人,或降伏某物。 唐 薛能 《黃蜀葵》詩:“記得玉人初病起,道家妝束厭禳時。”《宣和遺事》前集:“詔:‘諸卿相,誰人能厭禳此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崔猛》:“道士笑曰:‘……我先君以解死之術。’ 崔 生平不信厭禳,笑而不言。”
薛能名句,黃蜀葵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