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師範的《偈頌一百四十一首》
全文:
這老禿,無面目。
不具些子慈悲,卻有十分惡毒。
喜亦不可近,怒尤不可觸。
我昔被渠禁害,逼得頑蛇生足。
以至今日燒一炷香謾禮三拜,要且笑不成笑哭不成哭。
此冤此恨若為伸,唵部臨唵齒臨。
參考注釋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無音信
(2) 直到今天
一炷香
(1).一枝香或一束香。 唐 李中 《贈念法華經綬上人》詩:“五更初起掃松堂,瞑目先焚一炷香。” 宋 王禹偁 《書齋》詩:“屏山獨臥千峯雪,御札時開一炷香。” 宋 陸游 《夜香》詩:“清夜一炷香,實與天心通。”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此一炷香,願化去死人,早生天界。此一炷香,願堂中老母,身安無事。”
(2). 明 清 時俗稱下官見上司時投遞的手本。因其楷書工整,細字直行,又常手捧高拱,故名。 清 翟灝 《通俗編·手本》:“今手本單書官銜姓名,俗號一炷香者,長刺也。”
三拜
長跪後兩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為拜。重複三次,謂之三拜。(1)古人相見以再拜為常禮,唯遇特殊情況乃三拜,以示情切。《左傳·僖公十五年》:“ 秦 獲 晉侯 以歸…… 晉 大夫三拜稽首。” 北周 宣帝 時,始改三拜為常禮。《周書·宣帝紀》:“﹝ 宣政 元年九月﹞詔諸應拜者,皆以三拜成禮。”參閱 趙翼 《陔餘叢考·再拜三拜四拜五拜》。(2)主人對眾賓行禮,不及一一相拜,僅以三拜表示。《儀禮·鄉射禮》:“主人西南面三拜眾賓,眾賓皆答一拜。” 鄭玄 註:“三拜,示徧也。” 賈公彥 疏:“三拜示徧也者,眾賓無問多少,止為三拜而已,是示徧也。”(3)佛教以三拜表示身、口、意三業歸敬。 宋 道誠 《釋氏要覽·禮數》:“今釋氏以三拜首,蓋表三業歸敬也。《智論》云:內式禮拜,大約身口業也。佛法以心為本,以身口為末。故三拜為禮數也。”
要且
卻是。表示轉折語氣。 唐 白居易 《夜題玉泉》詩:“遇客多言愛山水,逢僧盡道厭囂塵; 玉泉潭 畔松間宿,要且經年無一人。” 唐 羅鄴 《早梅》詩:“滿園桃李雖堪賞,要且東風晚始生。” 唐 方乾 《送弟子伍秀才赴舉》詩:“由來不要文章得,要且文章出眾人。”
不成
——作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反問或揣度的語氣,常與“難道”、“莫非”等詞相呼應
老五不在這兒,莫非又下廠去了不成
釋師範名句,偈頌一百四十一首名句
名句推薦
南湖二月水如天,羅綺東風醉少年
丘輔仁《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