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陸游的《夜臥久不得寐復披衣起呼燈作草書數紙乃復酣》
全文:
才下多厄窮,地偏罕人客。
半生走四海,竟無第一策。
暮年忽大悟,惟有緊閉門,朝作一池墨,弄筆招羈魂。
初若奔騄驥,忽如掣蛟鯨,鬼神森出沒,雷雨更晦明。
飛揚興已極,投筆徑就床,酣酣一枕睡,不覺幽夢長。
手攜避秦人,行上腰帶鞓,下視河流黃,仰看天宇青。
大呼自驚覺,夜半燈欲死,茆檐雨點滴,身乃在萬里。
挑燈影突兀,顧問汝是誰。
留侯雖強食,輕舉亦何疑?
參考注釋
騄驥
指駿馬。《文選·張衡<南都賦>》:“騄驥齊鑣,黃閒機張。” 李善 註:“騄驥,駿馬之名也。” 晉 劉琨 《答盧諶》詩序:“昔騄驥倚輈於 吳阪 ,鳴於 良 樂 ,知與不知也。” 唐 羅隱 《經耒陽杜工部墓》詩:“騄驥喪來空蹇蹶,芝蘭衰後長蓬蒿。” 清 方履籛 《<周伯恬詩集>序》:“握靈虵之尺珠,騁騄驥於千里。”
蛟鯨
蛟龍與鯨魚。亦泛指巨大的水中動物。《關尹子·七釜》:“得道之清者,物莫能累,身輕矣可以騎鳳鶴;得道之渾者,物莫能溺,身冥矣可以席蛟鯨。” 唐 元稹 《蟲豸詩·<蟻子>之二》:“時術功雖細,年深禍亦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宋 陸游 《寄太湖隱者》詩:“有時跨蛟鯨,指揮雷雨奔。”
鬼神
(1).鬼與神的合稱。《易·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禮記·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 孔穎達 疏:“鬼神得其饗者,謂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韓愈 《原鬼》:“無聲與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夫古人作書垂後……亦鑒及後人之無賴,故徐引其機,以待有心者之自為覺悟,庶不蹈妄傳之戒,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靈、精氣。《史記·五帝本紀》:“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 張守節 正義:“鬼之靈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記·五帝本紀》:“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張守節 正義:“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雲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人之精氣謂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傳·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見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實嘉賴之,豈唯寡君?”《孝經·感應》:“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註:“事宗廟能盡敬,則祖考來格。”
(4).指形體與精靈。《禮記·禮運》:“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孔穎達 疏:“鬼謂形體,神謂精靈。《祭義》云:‘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體精靈相會,然後物生。”
(5).古代指天地間一種精氣的聚散變化。《易·繫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韓康伯 註:“盡聚散之理,則能知變化之道。” 孔穎達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為,但極聚散之理,則知鬼神之情狀也。”後世哲學家多以陰陽之變、氣的往來屈伸解釋“鬼神”。 漢 王充 《論衡·論死》:“鬼神,陰陽之名也。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禮記·中庸》:“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程頤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跡也。 張子 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愚謂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神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一物而已。”《朱子語類》卷三:“鬼神只是氣,屈伸往來者氣也。”
出沒
顯現或隱沒
大鯨悠然出沒於浪濤中
船頭在浪中緩緩出沒
雷雨
雷電交作而降雨
晦明
(1) 黑夜和白晝
(2) 昏暗和晴朗
(3) 陰晴
陸游名句,夜臥久不得寐復披衣起呼燈作草書數紙乃復酣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