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惟勁的《覺地頌·其一》
全文:
略明覺地名同異,起復初終互換生。
性海首建增名號,妙覺還依性覺明。
體覺俱含於明妙,明覺妙覺並雙行。
妙覺覺妙元明體,全成無漏一真精。
明覺覺明明所了,或因了相失元明。
明妙二覺宗體決,體覺性覺二同明。
湛覺圓圓無增減,此中無佛與眾生。
不覺始終非了了,不聞迷悟豈惺惺。
是稱心地如來藏,亦無覺照及無生。
非生非滅真如海,湛然常住名無名。
太虛未覺生霞點,豈聞微塵有漏聲。
空漚匪離於覺海,動寂元是一真明。
覺明體爾含靈焰,覺明逐焰致虧盈。
差之不返名無覺,會之複本始覺生。
本覺由因始覺生,正覺還依合覺明。
由地二種成差互,遂令渾作賴邪名。
具含染淨雙歧路,覺明含處異途萌。
性起無生不動智,不離覺體本圓成。
性起轉覺翻生所,遂令有漏墮迷盲。
無明因愛相滋潤,名色根本相次生。
七識轉處蒙圓鏡,五六生時蔽覺明。
觸受有取相依起,生老病死繼續行。
參考注釋
本覺
佛教語。佛教認為,眾生心體,自性清淨,原有性德,非修成而然,故稱“本覺”。《大乘起信論》:“心體雜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説名本覺。” 唐 王維 《能禪師碑》:“至於定無所入,慧無所依,大身過於十方,本覺超於三世,根塵不滅,非色滅空,行願無成。” 宋 洪邁 《容齋五筆·八種經典》:“詮自性,認本覺,莫深於‘實相法密經’。”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五》:“《詩》頌 文王 ,一則曰‘緝熙’,再則曰‘緝熙’。熙者,人心本覺之光明乎!”
正覺
精神的自我完滿
惟勁名句,覺地頌·其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