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王鳴雷的《程氏有烈女》
全文:
程氏有烈女,自名為筍姑。
六歲誦論語,七歲奉盤盂。
八歲工織縑,九歲繡羅襦。
十歲慈母病,甘餓其體膚。
三日常不飯,羹藥辦中廚。
筍姑年十七,未常里門趨。
趨趨戶庭間,亦不踰門睮。
其歲為戊申,其月為辰娵。
野鳥守房舍,暴客執矛殳。
公然縱白*刃,獲金而索珠。
阿母病床褥,女不忍馳驅。
寧死於母旁,慷慨行捐軀。
暴客揮火茅,延燒乎室隅。
救火抵母難,身與白*刃俱。
毀生存大義,氣絕在須臾。
觀者如堵牆,股慄淚填衢。
行者久佇立,嘆息烈女殊。
老者哭紙錢,焚致乎修途。
幼者饋巾帛,村村桑葉枯。
媒妁向婿言,此罪誰當誅。
程氏筮十日,不久當歸夫。
豈知中道崩,使君委羅敷。
何以拜姑嫜,姑嫜泣烏烏。
命子各成禮,長慟恨穿窬。
銜悲收汝骨,歸葬乎上都。
參考注釋
何以
(1) 用什麼
何以教我
(2) 為什麼
何以出爾反爾
姑嫜
丈夫的母親與父親。 漢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善事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唐 杜甫 《新婚別》詩:“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鄭公 ﹞因為思念甥女,故此欲接他姑嫜夫壻,一同赴京中相會。”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白於玉》:“女曰:‘ 吳郎 貧,我甘其藜藿; 吳郎 去,我事其姑嫜;定不他適。’”
烏烏
(1).形容身體中穴位受針後氣至之象。《素問·寶命全形論》:“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 王冰 註:“烏烏,嘆其氣至;稷稷,嘆其已應。”
(2).歌呼聲。《漢書·楊惲傳》:“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作“嗚嗚”。《北史·蕭大圜傳》:“披良書,採至賾,歌纂纂,唱烏烏。” 宋 范成大 《大廳後堂南窗負暄》詩:“端如擁褐茅檐下,祗欠烏烏擊缶歌。” 清 趙翼 《題甘雨應期圖》詩:“從此村甿企腳眠,準備烏烏歌擊缶。”
王鳴雷名句,程氏有烈女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