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山西巡撫農起奏報得雨詩以志事》
全文:
正廑山西旱,馳問屢頒旨。
嚴飭其諱災,並督速辦理。
今接農起報,七寸優沾美。
各屬待續陳,聞之半憂喜。
喜在太原城,憂仍各屬是。
迤南旱甚重,民恐溝壑委。
窘狀急目前,秋收其遠矣。
守令欺方伯,方伯應劾彼。
方伯而回護,吾民其誰恃。
佇待回奏至,實政吾將揣。
參考注釋
方伯
殷 周 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 漢 以來之刺史, 唐 之採訪使、觀察使, 明 清 之布政使均稱“方伯”。《禮記·王制》:“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史記·周本紀》:“ 周 室衰微,諸侯彊並弱, 齊 、 楚 、 秦 、 晉 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鄭司農 曰:“長諸侯為方伯。”《漢書·何武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 唐 韓愈 《送許使君刺郢州序》:“ 於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與卑鄙庸陋相應答如影響。” 清 王韜 《淞濱瑣話·金玉蟾》:“薦章交上,升任 黔 中廉訪使,旋升方伯,改授 雲南 巡撫。”
回護
(1).袒護、庇護。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六:“古人是則曰是,非則曰非,明白正直,曾何回護。” 明 田藝蘅 《留青日札·非民風》:“上下不相回護,甲第不相朋黨。”《西湖佳話·南屏醉跡》:“長老道:‘ 濟公 應承了,必有個主意,他怎好騙我?今睡不起,想是多吃幾杯,且待他醒來,再作道理。’監寺見長老回護,不敢再言。” 葉聖陶 《這也是一個人》:“隔幾天,她父親來了,是她公公叫他來的……但是她仗著主母的回護,沒有跟她父親同走。”
(2).指辯護。 元 楊梓 《豫讓吞炭》第一折:“你倒來替他回護。觸惱我心。”《金*瓶*梅詞話》第五八回:“你進去對她媽説,教他快收拾一答兒來,俺就與你,替他回護兩句言語兒,爹就罷了。” 清 龔自珍 《最錄禪源諸詮》:“有議之者乎? 有明 天台 宗 藕益大師 於所著《閲藏知津》中,摘其名句而致詰之,所詰良是,無可回護者。”
(3).迴避,避忌。《明史·劉翊傳》:“ 翊 性疎直,自以宮僚舊臣,遇事無所回護。”
(1).匡護,救助保護。 唐 無名氏 《煬帝開河記》:“既達 睢陽 界,有濠寨使 陳伯恭 言:此河道若取直路,徑穿透 睢陽 城,如要迴護,即取令旨。 叔謀 怒其言迴護,令推出腰斬。”
(2).迴環保護。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閩游日記前》:“抵其麓,一尾橫曳,迴護洞門。”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廳之前面、右翼、背面右三分之二,均有廣廊回護。”
(3).庇護;袒護。《英烈傳》第四八回:“那人叫聲:‘多謝迴護,明日店中相謝。’”《官場現形記》第四八回:“倘若大人再要迴護他三人,將來一定兩敗俱傷,於大人反為無益。” 葉聖陶 《一個小浪花》:“老太太下不來判斷,只是依照老*習慣回護她的兒子。”
乾隆名句,山西巡撫農起奏報得雨詩以志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