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野馬》
全文:
物有家畜必有野,牛騾雞鴨率同也。
坰牧之群胡不然,於是獸中有野馬。
阿爾台山高且寒,此獸孳育叢林下。
蒙古名之曰塔奇,沫亦流朱汗飛赭。
以珍為獻獻弗卻,不稱其德稱其寡。
受勒受鞍可試騎,乃知物盡堪陶冶。
蒙莊游氣豈虛言,四蹄揚塵陵豁閜。
更傳奇語未前聞,曰實人人曾見者。
懸峰恐穿釘鐵掌,攻駒可施斯誰把。
格物致知有所窮,似此孰能辨炙輠。
參考注釋
格物致知
謂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為 中國 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之一。語出《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鄭玄 註:“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朱子語類》卷十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誠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盡,便是知得這明德未分明。”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大學》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箇誠意,誠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即工夫始有下落,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 清 顏元 《四書正誤·大學》:“ 李植秀 問‘格物致知’。予曰:‘知無體,以物為體……故曰:手格其物,而後知至。’”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節:“所以根本要看重理智,而出發便在研究自然(‘格物致知’)。”
有所
有所,無所類同。有:存在。無:沒有,不存在。所:此為代詞。
例句:戰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列子》:子貢倦於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
炙輠
本作“炙轂過”。過為“輠”的假借字。輠,古時車上盛貯油膏的器具。輠烘熱後流油,潤滑車軸。比喻言語流暢風趣。《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談天 衍 ,雕龍 奭 ,炙轂過 髡 。” 司馬貞 索隱:“ 劉向 《別録》‘過’字作‘輠’。輠,車之盛膏器也。炙之雖盡,猶有餘津,言 髡 智不盡如炙輠也。”《晉書·儒林傳贊》:“炙輠流譽,解頤飛辯。” 宋 曾鞏 《送程公闢使江西》詩:“羽釵絶艷*舞回雪,寳劒諸儒談炙輠。” 清 趙翼 《贈說書黃周士》詩:“但聞噴飯轟滿堂,炙輠爭推此禿叟。”亦作“ 炙轂 ”。 明 李東陽 《破戒後和明仲勸作詩韻》:“即當載酒攜我詩,來聽高談如炙轂。” 明 汪廷訥 《獅吼記·賞春》:“那 陳生 對朋友雕龍炙轂,才思驚人。”
乾隆名句,野馬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