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賢的《和陶詩·有會而作》
全文:
我室類懸磬,稚子恆啼飢。
豐歲尚窘食,瘠軀那得肥。
傷哉古之人,淒涼泣牛衣。
此事若親睹,此情良足悲。
窮達固有命,奚論是與非。
豈無子孫慮,顧今將何遺。
懷彼鹿門隱,誓將與同歸。
去去龐德公,真為百世師。
參考注釋
懸磬
亦作“ 懸罄 ”。1.懸掛著的磬。 明 何景明 《石齋歌》:“懸磬真諧《韶》《濩》音,國琛果獻珪璋用。”
(2).形容空無所有,極貧。《國語·魯語上》:“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 唐 柳宗元 《哭呂衡州》詩:“三畝空留懸罄室,九原猶寄若堂封。” 宋 王禹偁 《陳情表》:“四海無立錐之地,一家有懸磬之憂。”《明史·李夢辰傳》:“民室如懸罄,生計日不支。” 梁啓超 《新民說》第六節:“譬之一家,雖復室如懸磬,亦未有願他人入此室處者。”
稚子
幼兒;小孩子
稚子繞膝
啼飢
因飢餓而號哭。 蘇曼殊 《海哥美爾氏名畫贊》:“此勞動者同盟罷工時,室人顦顇,幼子啼飢之狀也。”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一景:“啼飢的貓頭鷹也沒有,吠月的犬聲也沒有。”參見“ 啼飢號寒 ”。
李賢名句,和陶詩·有會而作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