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何彥的《登岳宿上封寺》
全文:
攀緣直上最高峰,五老山尊讓祝融。
南去香爐插天柱,東回紫蓋擁芙蓉。
入雲雞犬通仙界,出洞蒼虬隱怪松。
風送梵音人語靜,爐煙裊裊傍疏鍾。
參考注釋
梵音
(1).梵唄。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經師論》:“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讚則號為梵音。” 唐 宋之問 《奉和幸三會寺應制》:“梵音迎漏徹,空樂倚雲懸。” 明 何景明 《再至寺》詩:“古壁棲金象,花宮出梵音。” 清 袁於令 《西樓記·捐姬》:“聽松風梵音,偶來蕭寺,看他疏寫千張紙。” 李涵秋 《廣陵潮》第六七回:“一面命小和尚替太太們點齊香燭,請大家拜佛。霎時鐃鈸叮噹,梵音高唱。”
(2).佛教謂大梵天王所出的音聲。亦指佛、菩薩的音聲。《法苑珠林》卷四九:“何等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徧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數》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聲,而有五種清淨之音也。”
(3).猶梵語。亦泛指 印度 的語言。 唐 黃滔 《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碑》:“夫 毗沙門 ,梵音, 唐 言多聞也。” 五代 齊己 《贈念<法華經>僧》詩:“更堪誦入陀羅尼, 唐 音梵音相雜時。”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音韻》:“華音論讀,必以一音為一讀;梵音論諷,雖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揚高下。” 郭沫若 《文藝論集·太戈爾來華的我見》:“我雖然不曾躬聆他的梵音,但是我在印刷物上看見過他《從印度帶去的使命》。”
爐煙
見“ 爐煙 ”。
亦作“ 爐煙 ”。1.熏爐或香爐中的煙。 南朝 梁簡文帝 《曉思詩》:“爐煙入斗帳,屏風隱鏡臺。” 宋 蘇軾 《青牛嶺高絕處有小寺人跡罕到》詩:“暮歸走馬沙河塘,爐煙裊裊十里香。” 清 支機生 《珠江名花小傳》:“爐煙暗遞浩歌聲。”
(2). 廬山 香爐峰 的雲氣。借指 香爐峰 。 宋 梅堯臣 《寄王江州》詩:“何嘗聞堠火,唯是對爐煙。潮到 盆城 否?猶期信可傳。”
(3).舊時宮殿前丹墀設焚香爐,後因以指代宮廷、朝官。 唐 無名氏 《元日觀上公獻壽賦》:“趨雲陛以陳詞,向爐煙而稽首。” 唐 韋應物 《燕李錄事》詩:“與君十五侍皇闈,曉拂爐煙上赤墀。” 唐 方乾 《送杭州李員外》詩:“必恐駐班留立位,前程一步是爐煙。”
(4).指爐火。 宋 周邦彥 《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詞:“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爐,一本作“ 罏 ”。
裊裊
(1) 形容煙氣繚繞升騰
裊裊浮航金畫龍。——溫庭筠《台城曉朝曲》
青煙裊裊
(2) 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擺動
垂楊裊裊
(3) 形容聲音延長不絕,宛轉悠揚
餘音裊裊
(4) 體態柔美的樣子
裊裊素*女
疏鍾
亦作“踈鐘”。稀疏的鐘聲。 清 陳廷敬 《送少師衛公致政還曲沃》詩:“夢繞細旃聞夜雨,春回 長樂 遠踈鐘。” 清 岑霽 《貫華閣晚眺》詩:“輕飈起長林,踈鐘應嵓谷。”
何彥名句,登岳宿上封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