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無慍的《次南堂韻送壽首座歸扶桑》
全文:
屋頭鐵馬聲丁東,明明歷歷揚真風。
老夫夢熟蓬萊宮,鈞天樂廣盈耳中。
覺來軒知與神遇,逸響遺音競奔注。
夢覺曾無起滅心,帖然一似沾泥絮。
道人推門露未乾,相看一笑非顢頇。
十世古今融當念,大千沙界歸毫端。
愛爾年來手腳老,出沒神機電光掃。
南堂室內早鷹揚,缽袋千鈞已傳了。
翻憶當時侍禪榻,開口便受攔胸踏。
罔象明珠離水泥,軒轅寶鏡開塵匣。
明朝送君鄞水邊,博多遠泛東歸船。
老夫閉門仍打眠,更無心力論單傳。
參考注釋
神遇
謂從精神上去感知事物或事理。語出《莊子·養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陸德明 釋文引 向秀 曰:“暗與理會謂之神遇。” 宋 張邦基 《墨莊漫錄》卷十:“凡用筆日益習熟,日有所悟,悟之益深,心手日益神妙矣。力在手中而不在手中,必須用力而不得用力,應須在意而不得在意,此可以神遇而不可以言傳也。”
逸響
(1).奔放的樂音。《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隱秀》:“動心驚耳,逸響笙匏。” 元 張簡 《初夏偶成》詩:“鳴琴發逸響,嘉樹含清輝。”
(2).指雄渾奔放的詩文。《文選·沉約<宋書謝靈運傳論>》:“綴 平臺 之逸響,采 南皮 之高韻。” 李善 註:“逸響,謂 司馬相如 之文。” 胡樸安 《<中國文學史>序》:“一時作者,深沉鬱於泉淵,逸響振於金石,英華奮發,波瀾浩蕩,筆有餘力,文無竭源。”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在韻言則有 屈原 起於 楚 ,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絶一世。”
遺音
(1).謂留下聲音。 宋 蘇軾 《雷州》詩之三:“終日數椽間,但聞鳥遺音。” 宋 陳師道 《次韻蘇公西湖觀月聽琴並涉穎》之二:“路暗鳥遺音,江清魚弄姿。”
(2).指留下的聲音。 宋 秦觀 《韓樞密夫人輓詞》之一:“舊像瞻揄闕,遺音想佩環。” 清 塗大酉 《雜詩》:“飛鴻遲遲來,掉入青煙路。遺音落風中,適與歌聲過。”
(3).不絕之餘音。形容音樂或詩歌極其美好。《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三十:“簫管有遺音, 梁王 安在哉。” 宋 蘇軾 《送俞節推》詩:“ 吳興 有君子,淡如朱絲琴。一唱三太息,至今有遺音。” 明 唐龍 《<大復集>序》:“凡得若干首,洋洋纚纚,一唱一嘆而有遺音焉。”
(4).前代留傳下來的音樂。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情舒放而遠覽,接 軒轅 之遺音。” 戴明揚 注引 梁章鉅 曰:“ 黃帝 使 伶倫 截竹,樂律起於 黃帝 ,故云‘接 軒轅 之遺音’。” 唐 陳季 《湘靈鼓瑟》詩:“遺音如可賞,試奏為君聽。” 郭沫若 《今昔集·釣*魚*台訪古》:“ 翰笙 ( 陽翰笙 )言: 花苗 人甚憂抑,其音樂亦甚淒涼……我聽了這話,聯想到《楚辭》,《楚辭》的悲抑或不無 苗 民的遺音吧?”
(5).哀聲。《易·小過》“飛鳥遺之音” 唐 孔穎達 疏:“遺,失也。鳥之失聲,必是窮迫未得安處。《論語》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故知遺音即哀聲也。” 唐 李商隱 《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遺音和 蜀 魄,易簀對 巴 猿。”
(6).死者生前所說的話。《文選·潘岳<悼亡詩>之二》:“寢興目存形,遺音猶在耳。” 李善 註:“《左氏傳》: 晉 穆嬴 曰:今君雖終,言猶在耳。”《文選·盧諶<贈劉琨一首並書>詩》:“疇曩伊何,逝者彌踈,溫溫恭人,慎終如初。覽彼遺音,恤此窮孤。” 李善 註:“遺音,謂 諶 父之言也。” 明 李東陽 《明故資政大夫諡文僖董公墓志銘》:“比有哭子之戚,公屢致弔慰,訃至之後,蓋猶有遺音焉。”
(7).留下音信。 唐 劉禹錫 《傷往賦》:“ 龍門 風霜苦,別鶴哀鳴夜銜羽; 吳江 波浪深,雌劍一去無遺音。”
奔注
奔流灌注。 唐 李白 《早過漆林渡寄萬巨》詩:“漏流昔吞翕,沓浪競奔注。” 明 歸有光 《水利論》:“自 湖州 諸溪從 天目山 西北 宣州 諸山谿水所奔注,而從 吳江 過 甫里 ,經 華亭 青龍江 以入海。” 郁達夫 《沉淪》:“他覺得全身的血液都往上奔注的樣子。”
無慍名句,次南堂韻送壽首座歸扶桑名句
名句推薦
一道入溟渤,別流為滄浪
梁洽《觀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