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德豐的《燭下書懷呈郡中諸公》
全文:
大易垂聖訓,括囊慎災愆。
豐也傷弓翮,三復玩斯編。
眷言念明德,忍無片語宣。
伸紙展微吟,羞澀愧巴箋。
憶發覆額時,綴名弟子員。
把櫝當玄冬,下筆驚潺湲。
使者撫頂嘆,先達倒屣延。
自顧頗穎特,咫尺會騰鶱。
蹉跎二十載,惜景悲逝川。
懶與叔夜並,疢類休文纏。
時散松間帙,稍慰竹下眠。
飛揚看同列,勛名夢昔賢。
囊錐痛久處,匣劍號重淵。
尚想十年字,乘馬甘迍邅。
詎意無妄災,蒼蠅點素氈。
投杼怯三至,慈母寧免焉。
牒下如風霆,玉碎不復全。
父老泣吞聲,兒童走呼天。
所司欲加罪,誰敢稱不然。
但孤新地恩,悵望朴棫篇。
斯民三代餘,王路本平平。
微軀焉足論,舉錯難倒懸。
悠悠歲月移,忽忽天運旋。
蠖屈無終極,大鈞常好還。
崔嵬有屠公,高義凌層玄。
奇文拯涸鱗,雲錦光新鮮。
抗顏出霞表,吐詞落飛湍。
群公實同聲,感激亦聯翩。
頓令寒爐灰,裊裊生微煙。
顧慚七尺軀,卻受世人憐。
緬懷翳桑餓,報德知何年。
悽惻流哀音,一致達者前。
參考注釋
投杼
(1).《戰國策·秦策二》:“昔者 曾子 處 費 , 費 人有 曾參 者,與 曾子 同名族,殺*人。人告 曾子 之母曰:‘ 曾參 殺*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殺*人也。’織自若。有頃,人又曰:‘ 曾參 殺*人。’其母尚織自若。頃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參 殺*人。’其母懼,投杼踰墻而走。夫以 曾子 之賢,與母之信,而三人疑之,雖慈母不能信也。”後以“投杼”比喻謠言眾多,動搖了對最親近者的信心。《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今臣之賢不若 曾參 ,王之信臣又不如 曾參 之母信 曾參 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北齊書·文襄帝紀》:“當是不逞之人,曲為無端之説,遂懷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 宋 孝宗 《復岳飛官封敕》:“會中原方議於櫜弓,而當路力成於投杼。” 明 何景明 《上楊邃庵書》:“夫讒言屢至,慈母投杼;浸漬之灌,可解膠漆。”
(2).織布。亦借指織女星。 明 夏完淳 《七夕詠牛女》:“漢北有負軛,漢南有投杼。”
三至
(1).三條原則;三項法則。《荀子·議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謂三至。” 楊倞 註:“至謂一守而不變。”《大戴禮記·主言》:“ 曾子 問:‘敢問何謂三至?’ 孔子 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説,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
(2).《戰國策·秦策二》:“ 費 人有與 曾子 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參 殺*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 曾參 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參 殺*人。’其母懼,投杼踰牆而走。”後以“三至”謂謠言多次傳播,也會產生影響。《後漢書·班超傳》:“身非 曾參 而有三至之讒,恐見疑於當時矣。” 三國 魏 曹植 《當牆欲高行》:“讒言三至,慈母不親。” 唐 元稹 《戒勵風俗德音》:“語稱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毀,重兩造之明。” 明 張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綿力,欲一舉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謂以游兵不時出入敵境,使敵困憊。《管子·參患》:“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 石一參 今詮:“三至者,以游兵不時出入敵境,彼來則我退,彼退則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誤之也。”
慈母
古謂父嚴母慈,故稱母為慈母;古稱撫育自己成人的庶母為慈母
李德豐名句,燭下書懷呈郡中諸公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