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鄭安道的《朱喬年尉公舉男往賀(賦贈二首)·其一》

全文:
今宵湯餅會,滿座桂香來。
圓月飛金鏡,流霞泛玉杯。
渥窪元異種,丹穴豈凡胎。
載路聲聞徹,祥光燭上台

鄭安道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載路

滿路。《詩·大雅·生民》:「實覃實訏,厥聲載路。」 朱熹 集傳:「載,滿也。滿路,言其聲之大也。」 晉 左思 《魏都賦》:「餘糧棲畝而弗收,頌聲載路而洋溢。」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威令首塗,仁風載路。」 清 歸莊 《城陷後二十日訪得兄子益孫所在抱之以歸口占四絕句》之四:「三日啼飢聲載路,賴渠裹飯進王孫。」

聲聞

(1).亦作「 聲問 」。音信。《國語·越語上》:「寡君 句踐 乏無所使,使其下臣 種 ,不敢徹聲聞於天王。」《呂氏春秋·贊能》:「 孫叔敖 、 沉尹莖 相與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漢書·蘇武傳》:「前發 匈奴 時, 胡 婦適產一子 通國 ,有聲問來,願因使者致金帛贖之。」《北史·儒林傳下·劉炫》:「 炫 與妻子,相去百里,聲聞斷絶。」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謬誤》:「 丁晉公 之逐,士大夫遠嫌,莫敢與之通聲問。」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 唐 北庭 節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鎮留後 郭昕 率將士守境,與朝廷聲問中斷。」

(2).亦作「 聲問 」。名聲。《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韓非子·內儲說上》:「子聞寡人之聲聞,亦何如焉?」《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南陽 宋仲子 於 荊州 與 蜀郡 太守 王商 書」 裴松之 注引 晉 陳壽 《益州耆舊傳》:「 商 字 文表 , 廣漢 人,以才學稱,聲問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論師﹞少好學,有才辯,聲聞遐被,法俗歸心。」 宋 沉遼 《真覺開堂》:「自諸祖述作已達者,皆著聲問。」 清 曹寅 《題雲辨上人小照》詩:「行識自來矜色相,聲聞何惜證飛仙。」參見「 聲聞過情 」。

梵文意譯。佛家稱聞佛之言教,證四諦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羅漢。《大乘義章》卷十七:「觀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聲聞。」《大乘義章》卷十七:「從佛聲聞而得道者,悉名聲聞。」《敦煌變文集·維摩經押座文》:「五百聲聞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證。」

光燭

(1).照耀。 戰國 魯仲連 《遺燕將書》:「﹝ 管仲 ﹞兼三行之過而為 五霸 首,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

(2).猶明燭。 南朝 梁 何遜 《看伏郎新婚》詩:「何如光燭夜,輕扇掩紅妝。」

上台

(1) 角色登台演出;到舞台或講台上去

上台表演

(2) 比喻出任官職或開始掌權(多含貶義)

鄭安道名句,朱喬年尉公舉男往賀(賦贈二首)·其一名句

詩詞推薦

  • 贈常州報恩長老

    蘇軾宋代〕碧玉碗盛紅瑪瑙,井花水養石菖蒲。也知法供無窮盡,試問禪師得飽無。薦福老懷真巧便,淨慈兩本更尖新。憑師
    載路聲聞徹,祥光燭上台 詩詞名句
  • 閉門

    陳杰宋代〕閉門風雨九十日,生物趨新曾未休。適見桃枝暗明月,漸聞柳絮逐江流。
    載路聲聞徹,祥光燭上台 詩詞名句
  • 陽春歌

    吳象之唐代〕簾低曉露濕,簾卷鶯聲急。欲起把箜篌,如凝彩弦澀。孤眠愁不轉,點淚聲相及。淨掃階上花,風來更吹入。
  • 宜芸館自警

    乾隆清代〕是處書齋貯縹緗,縹緗馥郁發芸香。束之高閣能無誚,擬以原泉愧有常。放海盈科戒欲速,枕經葄史貴知方。近因
  • 寄題開州史君陳師宗柴扉

    楊萬里宋代〕屋是第一把,門是柴一束。是間著宇宙,太倉半粒粟。五聞陳家扉,樣似陶家屋。孤松不須雙,五柳何用六。竹籬
  • 贊三十六祖頌

    釋印肅宋代〕誰易阿誰難,多聞不透關。忽解空無我,內海更藏山。
    載路聲聞徹,祥光燭上台 詩詞名句
  • 正月盡偶題

    王禹偁宋代〕一歲春光九十日,三分已是一分休。何曾快見花燒眼,只解潛催雪滿頭。莫問窮通求季主,自齊生死學莊周。終須
  • 和程及甫迎春三首

    程公許宋代〕劍棧雲深爛漫遊,知非吾土且登樓。薰風十里陌堤上,打伴明當還益州。
    載路聲聞徹,祥光燭上台 詩詞名句
  • 第一山

    顏師魯宋代〕聞說淮南第一山,老來方此憑欄乾。孤城不隔長安望,落日空悲汴水寒。
    載路聲聞徹,祥光燭上台 詩詞名句
  • 和朐陽載筆魯裕見寄

    李中唐代〕燕台多事每開顏,相許論交淡薄間。飲興共憐芳草岸,吟情同愛夕陽山。露濃小徑蛩聲咽,月冷空庭竹影閒。何事
載路聲聞徹,祥光燭上台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