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德洪的《和游谷山》
全文:
潁皋擘窠書棐幾,玉勒銀鉤照林麓。
山堂聚觀雜賢鄙,人人歡然如所欲。
獨餘耆年視凝遠,就觀尚如隔羅縠。
筠床瓦枕試新涼,小雨南風正清熟。
岸中一笑山答響,我亦為君聊捧腹。
晚晴軒檻亦何有,隔屋茶煙度修竹。
呼童索紙賦新詩,詩成字字清如玉。
人間何從有此客,滿腹精神真可掬。
我慚衰老亦作詩,譬如菌芝生朽木。
參考注釋
人間
指整個人類社會;世間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 于謙《石灰吟》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宋· 沈括《夢溪筆談》
何從
(1).猶怎么辦。多用於對問題的抉擇。《史記·大宛列傳》:“﹝ 宛 貴人﹞約曰:‘ 漢 毋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而給 漢 軍食。即不聽,我盡殺善馬,而 康居 之救且至…… 漢 軍熟計之,何從?’”
(2).從何處,從哪兒。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何從便得之也?”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不知仕之所以見理明白,灼知千古治亂者,何從而得之?”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文字如此之難,工農何從看起?”
(3).猶何嘗,何曾。《白雪遺音·馬頭調·又是想來》:“一片的假意,哄奴到如今,何從有真心。”《紅樓夢》第一百回:“我這個丫頭,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從還是個娘?”
精神
(1) 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為之。——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復舊。——《聊齋志異·促織》
(3) 指內容的實質所在;主要的意義
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飽滿
(5) 活躍;有生氣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撓之精神。——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
可掬
可以用手捧住。形容情狀明顯。 唐 韓愈 《春雪》詩:“徧階憐可掬,滿樹戱成搖。” 明 無名氏 《玉環記·范張別皋》:“哥哥,你為何愁容可掬?”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爾日猝為 春澗 所中,窘迫之狀可掬。” 茅盾 《子夜》七:“一種過慣了吃租放債生活的鄉下財主的神氣滿面可掬。”
釋德洪名句,和游谷山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