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吳芾的《予與王瞻叔韓通一林梅卿余知默徐彥才六人皆》
全文:
同庚非不多,達者能有幾。
七十二年間,六人而已矣。
其四跡已陳,止予二人爾。
今朝聞訃音,其一又不起。
嗟予獨何人,偶爾未見鬼。
自度如許衰,寧久紅塵里。
念此夢幻身,誰能保終始。
失者雖或非,得亦未為是。
死者固可悲,生亦不足喜。
幸然已掛冠,萬事不到耳。
何妨日憑欄,樂此佳山水。
仍更日開尊,賞此新桃李。
時時命歌童,唱個陶真理。
倘或未溘然,亦足娛暮齒。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時時
常常。《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袁盎 雖家居, 景帝 時時使人問籌策。” 唐 李鹹用 《題劉處士居》詩:“溪鳥時時窺戶牖,山雲往往宿庭除。” 楊朔 《潼關之夜》:“河水在暗夜裡閃動著黑亮的波光,時時還有一點兩點潮濕的漁火浮動在水面上。”
歌童
亦作“ 歌僮 ”。以歌唱為生的兒童。《後漢書·宦者傳序》:“嬙媛、侍兒、歌童、舞女之玩,充備綺室。”《晉書·賈充傳》:“歌僮舞女,選極一時。” 北周 庾信 《漢高祖置酒沛宮贊》:“還迎故老,更召歌童。” 清 李漁 《閒情偶寄·演習·選劇》:“詞曲佳而搬演不得其人,歌童好而教率不得其法,皆是暴殄天物。”
陶真
(1).流行於 宋 代的一種說唱伎藝,用鼓伴奏。從 元 明 以至 清 代,民間還在演唱,但已改用琵琶伴奏。它以演唱小說、歷史故事為主。一般認為是彈詞的前身。本作“淘真”。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 杭州 男女瞽者,多學琵琶,唱古今小説平話,以覓衣食,謂之‘陶真’。大抵説 宋 時事,蓋 汴京 遺俗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說稗·文武解元》:“直省並禮部,皆許文武互試,中式者雖寥寥,然 孫少司馬 外,尚有其人。 徐本仙 , 胡瑨 是也。 胡 鄉試當在壬戌以前,自停止迄今,已百四十年,人遂不知有此舊例。氍毹弄弦索陶真,多以不經目之矣。”參見“ 淘真 ”。
(2).指民間說唱的蓮花落。 明 高明 《琵琶記·義倉賑濟》:“單單只有第三個孩兒本分,常常搶去了老夫的頭巾,激得我老夫性發,只得唱個陶真。[醜]呀,陶真怎的唱。[浄]呀,到被你聽見了。也罷,我唱你打和。[醜]使得。[浄]孝順還先孝順子。[醜]打打咍蓮花落。”
吳芾名句,予與王瞻叔韓通一林梅卿余知默徐彥才六人皆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