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普現凡聖等,耳根采聽音聲絕

釋清遠觀音像贊二首·其一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清遠的《觀音像贊二首·其一》

全文:
曠大劫來離眾苦,心心永斷諸分別。
聞處真聞實不聞,說時雖說常無說。
法身普現凡聖等,耳根采聽音聲絕
娑婆最有大因緣,一念清涼除惱熱。

釋清遠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法身

(1).佛教語。梵語意譯。謂證得清淨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滅,無形而隨處現形,也稱為佛身。各乘諸宗所說不一。《大般泥洹經·如來性品》:“知如來法身,長存不變易。”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劫比他國》:“嘗聞佛説,知諸法空,體諸法性,是則以慧眼觀法身也。”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法身者,聖人成道之神明耳。”

(2).指高僧之身。 唐 盧簡求 《杭州鹽官縣海昌院禪門大師塔碑》:“法身魁岸,相好莊嚴,眉毛紺垂,顱骨圓聳。”

(3).舊指修煉得道之身。 明 張綸 《林泉隨筆》:“ 俞氏 則謂跨火不焦,入水不濡,道成之後,法身則然,豈可以血肉之軀投畀水火乎?”《西遊補》第十六回:“ 行者 一時難忍,現出大鬧天宮三頭六臂法身,空中亂打。”

凡聖

佛教語。謂凡夫與聖者。佛家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皆為聖者;自此而下,未斷惑證理之人,皆是凡夫。 南朝 梁 沉約 《神不滅論》:“自凡及聖,含靈義等。但事有精麤,故人有凡聖。”《法苑珠林》卷二六:“無何,坐終,其髑髏全成無縫,故知凡聖同居,事不可別。” 元 梵琦 《漁家傲·西方樂》詞:“佛理在躬如玉璞,須凴巧匠勤雕琢,凡聖皆由心所作。難描邈,華臺寶座珠瓔珞。”

耳根

(1) 耳廓的根端

(2) 〈方〉∶耳

耳根前

采聽

(1).探聽。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 凌準 等主謀議唱和,採聽外事。” 宋 蘇軾 《謝制科啟》:“通變者恐人才之未盡,故詳於採聽而畧於臨時。”

(2).猶採納。 宋 歐陽修 《論修河第三狀》:“臣前已具言 河 利害甚詳,而未蒙採聽。”

收集聽取。《國語·晉語六》“風聽臚言於市” 三國 吳 韋昭 註:“采聽商旅所傳善惡之言。”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三》:“《古今詩話》云:‘ 太祖 采聽明遠,每邊事,纖息必知。’” 鄭觀應 《盛世危言·商務三·附錄》:“旅蒙 盛杏蓀 、 唐景星 、 徐雨之 三觀察,采聽商情,稟請傅相幫辦招商局。”

音聲

(1).樂音;音樂。《周禮·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余少好音聲,長而玩之。” 唐 韓愈 《唐故檢校尚書左僕射右龍武軍統軍劉公墓志銘》:“公不好音聲,不大為居宅,於諸帥中獨然。”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鳳陽士人》:“音聲靡靡,風度狎褻。”

(2).泛指聲音。《列子·楊朱》:“夫耳之所欲聞者音聲,而不得聽者,謂之閉聽。”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一:“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恆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二折:“這等夜深,只聽得岸上女人音聲,好似我 倩女 小姐。” 聞一多 《紅燭·紅豆》:“聽他跳激底音聲,這般淒楚!這般清切!”

釋清遠名句,觀音像贊二首·其一名句

詩詞推薦

法身普現凡聖等,耳根采聽音聲絕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