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德洪的《謁嵩禪師塔》
全文:
吾道例孔子,譬如掌與拳。
展握固有異,要之手則然。
晚世苦凌夷,講習失淵源。
君看投跡者,紛紛等狂顛。
韓子亦儒衣,倔強稱時賢。
憑凌作詬語,到死不少悛。
後世師韓輩,穴攘猶可憐。
走名不自信,逐隊工語言。
譁然皇祐間,飛蚊鬧喧闐。
田衣動成群,怒癭空自懸。
縮頭不敢息,兀坐如蹲猿。
堂堂東山公,才大德亦全。
齒牙生風雷,筆陣森戈鋋。
隱然湖海上,長庚橫曉天。
作書肆豪猛,揮斤莫敢前。
群兒雖貌敬,臆論已不專。
書成謁天子,一日萬口傳。
坐令天下士,欲見嗟無緣。
功成還山中,笑語答雲煙。
我來不及見,山水自明鮮。
入門寂無聲,脩竹空滿軒。
永懷翛然姿,骨肉聳清堅。
僮奴豈知此,住此亦彌年。
指余以石塔,草棘北風顛。
再拜不忍去,聽此繞澗泉。
吁嗟末運中,那復斯人焉。
文章亦細事,清苦非所便。
但愛公所守,遠相諸祖肩。
遲遲喔公詩,落日滿晴川。
願攜折腳鐺,結茅西澗邊。
歲時邏松檜,來此掃頹磚。
參考注釋
吁嗟
(1).嘆詞。表示憂傷或有所感。《楚辭·卜居》:“吁嗟嘿嘿兮,誰知吾之廉貞。”《文選·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詩>》:“平生仰令圖,吁嗟命不淑。” 李善 注引 薛君 《韓詩章句》:“吁嗟,嘆辭也。” 陳毅 《感事書懷》詩:“吁嗟我與汝,滄海之一粟。”
(2).嘆詞。表示讚美。 明 黃溥 《閒中今古錄》:“至今兒孫主沙漠,吁嗟 趙 氏何其隆!” 清 黃遵憲 《紀事》詩:“吁嗟 華盛頓 ,及今百年矣。”
(3).哀嘆;嘆息。《孔子家語·執轡》:“民惡其殘虐,莫不吁嗟。” 漢 王符 《潛夫論·救邊》:“一人吁嗟,王道為虧。” 唐 寒山 《詩》之二○四:“世人何事可吁嗟,苦樂交煎勿底涯。”《剪燈新話·秋香亭記》:“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辭。”《紅樓夢》第三五回:“那鸚哥便長嘆一聲,竟大似 黛玉 素日吁嗟音韻。”
末運
行將衰亡的命運。 清 吳偉業 《贈願雲師》詩:“末運初迍邅,達人先大覺。” 梁啓超 《中國之武士道》:“閭里之有遊俠,其武士道之末運乎……由 春秋 戰國 之武士道而一變為 漢 初之遊俠,其勢之不足以久存,抑章章矣。” 魯迅 《南腔北調集·我們不再受騙了》:“它們自身正在崩潰下去,無法支持,為挽救自己的末運,便憎惡 蘇聯 的向上。”
斯人
(1).此人。《論語·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斯人已雲亡,草聖秘難得。” 明 劉基 《郁離子·虞孚》:“飲食之人,則人賤之。斯人之謂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說來說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蒼生何之概。”
(2).猶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結 《與瀼溪鄰里》詩:“斯人轉貧弱,力役非無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軍次實錄>序》:“小官等佩讀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啟斯人之聾瞶。”
釋德洪名句,謁嵩禪師塔名句